超高层建筑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docx
《超高层建筑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高层建筑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超高层建筑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结构系统难点1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 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 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 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 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 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 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
2、也 逐渐在工程中采用。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 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 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 更高的等级发展。予页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 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 W卜, 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 ),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 )和 全钢结构(代号S或SS)。建筑高度IOOm ,柱网为8.4m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3、,采用框架-剪力 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 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 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 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 到变形协调作用。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 凝土 (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 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 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 琐
4、,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 算正确,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 20%左右,而且不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垂直交通设计难点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需平衡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 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 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 O而这个核 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
5、设 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L内核式:中央核心筒布局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 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 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结构方面,随着筒体 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 力和抗扭。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 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 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以其结构合理、使 用
6、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 布局形式。尽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体周围的房间需要人工采光和机械通风,总 会多少给人带来不适感,但内核式的布局形式及其变种在数量上占 有绝对优势,大多数著名的超高层写字楼建筑也都采用这种形式。但是 作为超高层住宅建筑,这种内核式的布局存在着诸多不便利之处。2.外核式:双侧外核心筒布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 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 了挑战。第一次变革主要还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如70 年代前后出现的双核构成模式。双侧外核心筒的布局,不仅有利于
7、 避难疏散,而且也使高层建筑的外观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贝聿铭设 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和日建设计设计的日本“IBM本社大楼 等等就是当年风行一时的双侧外核设计手法的代表。3多核式:分散多个外核布局第二次变革最先对核心筒提出革命性建议的是设备专业,他们认为随着 建筑设备的日趋增多和越来越复杂,如果把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从核心筒 中分离出来,可能会更有利于管理和维修。而80年代以后,智能化建 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 和电信通讯设备,甚至许多建筑在竣工之后,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 和增添新设备。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以及 中继装置等,每层都
8、必须设置三处以上才算合理。这样,建筑上为了满 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便开始将核分散化,分置多处设备用 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 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 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 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框架结构,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 有了使用功能。其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东京都新都 厅。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 分散到建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 也是极具革命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高层建筑 技术 难点 应对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