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麻醉科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处理.docx
《中医医院麻醉科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麻醉科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处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医院麻醉科PIe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处理(一)静脉炎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PICC置管导致的静脉炎多为机械性静脉炎。1.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置管后72小时内,由于PlCC导管刺激或损伤血管内膜所致。(1)临床表现:在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疼痛,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部症状,出现穿刺点上方局部的红、肿、疼痛及硬结,患者不敢活动肢体。(2)原因:选择的导管过粗;送管速度过快,操作不熟练;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或不活动;导管材质过硬;在肢体的关节部位置管;原有血管损伤,如曾经使用化疗等刺激性药物等。(3)预防:及早选择并使用合适的血管通路器材,如需中长期
2、化疗的患者及早留置PICC导管。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好的导管组织相容性好,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小,避免选择材质过硬的导管。选择合适的血管留置,尽量选择贵要静脉置管;置入导管时匀速缓慢送管。穿刺部位以上肢体热湿敷:每次30分钟,每天3次,共35天。沿血管走向涂厚层喜辽妥软膏或如意黄金散。沿血管走向粘贴水胶体敷料至其自行松脱。抬高患肢,第1天应减少穿刺肢体活动,有利于穿刺点愈合;第2天鼓励患者活动(握拳松拳)并完成自我日常生活活动,避免大幅度活动,活动量因人而异。B超下置管:B超下置管可减轻血管损伤,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肘上置管不限制弯肘动作,肘下置管适当减少弯肘动作,躺卧时尽量避免压迫穿刺
3、肢体。(4)处理:静脉炎症状发生后,要抬高患肢,前臂置管患者避免肘关节活动,适当增加手指的精细、灵巧活动或握拳松拳动作。沿血管走向粘贴水胶体敷料。继续热湿敷、涂厚层喜辽妥软膏或如意黄金散等。机械性静脉炎经处理3天不缓解,可考虑拔除导管。2 .化学性静脉炎(1)原因: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上腔静脉内,输注刺激性药液损伤血管内膜所致;手套上的滑石粉黏附在导管上带入血管内刺激所致。(2)预防及处理:保证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中下段;冲洗干净手套滑石粉或使用无粉手套。其他处理与机械性静脉炎相同。3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血栓生成导致的静脉炎。(1)原因: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多种多样且相互作用,包括静脉内膜的损伤、
4、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高凝状态、导管材质过硬及管径过粗、患者自体免疫反应、导管头端易位、留置时间长、患者脱水等。(2)临床表现。包括置管肢体穿刺点上下的肿胀,穿刺点渗液,经导管不能抽回血或不能冲管,输液速度变慢或停顿。发生在颈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头颈部出现不适,穿刺侧肢体可有麻或刺痛感,可出现心动过速等表现。(3)预防:做好患者教育工作,尽早使用适合的血管通道器材,以免化疗药物对深部血管造成损伤。选择材质较软的导管;送管时动作需轻柔,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前先以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以免送管时将滑石粉颗粒带入血管而引起血栓。正确指导带管肢体的活动,勿揉搓导管所在静脉的局部
5、皮肤,避免摩擦损伤静脉内膜。确保导管头端在上腔静脉。有血栓史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低剂量抗凝血药进行预防,如口服华法林。选择肘上置管、B超导引下置管可减轻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4)处理:明确诊断后按置管后血栓及静脉炎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不要急于拔管,以免产生活动栓子。遵医嘱使用抗凝药或溶栓剂,如低分子肝素等。4 .细菌性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通道器材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在普通住院患者中达3%20%,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比普通患者高25倍,与使用PIeC相关的感染率为05.2%o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有革兰氏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等。(1)原因:导管穿刺置管过程及导管使
6、用、维护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任何环节被细菌污染均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包括置管过程穿刺点污染、导管污染、导管接头污染、静脉滴注的药物被污染、血行扩散、导管的纤维蛋白鞘形成或血栓形成等。(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甄别:留置中心静脉导管48小时后且正在使用血管内留置器材。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寒战/发抖、发热、低血压、休克、换气过度/呼吸衰竭、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突发性意识不清等。存在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症状特点而没有其他明确的局部感染。穿刺点局部炎症表现甚至化脓。细菌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假丝酵母等。冲洗导管后立即发生发热或寒战。常规抗生素较难控制感染。一旦拔
7、除导管,症状显著改善。(3)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诊断:导管定量细菌培养和其他静脉抽取的血液培养分离到相同病原体,并且患者有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而无明显的其他感染来源。患者导管培养不能取得实验室证据,但如果拔取导管全身感染征象好转,可认为是CRBSl的间接证据。CRBSl病原学诊断:导管管尖培养,接种方法(半定量培养)为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培养24小时,细菌菌数N15cfumL平板即为阳性。但要注意,因半定量培养在导管拔出时导管尖端可受到皮肤细菌污染影响其准确性。从导管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医院 麻醉科 PICC 置管后 并发症 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