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课文内容;归纳主旨及写作特点。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品味内容。(一)精读第一部分(第1段)内容。1 .提问:第1段首句为什么用“落成”而不用“竣工”或者“完工?明确:(1)说明工程顺利结束;(2)表达庄重、庆贺之意。2 .布置:第一段写了“我”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特征。请从第一段中分别找出写“我”的心情和纪念碑总特征的词语(或短语)来。学生交流后,板书:“我”的心情:万分崇敬。纪念碑总特征:巍峨、雄伟、庄严(二)精读第二部分(第210段)内容。1.品味、探究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3段)内容。(1)布
2、置:自读第二段,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一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2)提问: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第二段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3)布置:请列出第三段的内容要点。学生交流后,明确;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4)提问:为什么纪念碑大量使用花岗岩和汉白玉材质?建碑的特殊材料有
3、何象征意义?明确: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象征意义有:象征先烈的丰功伟绩,标志全国人民的怀念之情;汉白玉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雄伟庄严;花岗岩坚硬,汉白玉洁白,象征先烈们坚强和纯洁的品格之美;这两种石材耐久度高,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垂不朽。(5)提问:第2.3段是怎样具体展现第一段所说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巍峨一一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第3段)雄伟一一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第2段)庄严一一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
4、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第3段)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2.精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4.5段)内容。(1)指名读第二层(第4.5段),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一平台(碑身四周)一碑身(正面、背面)一碑身东西两侧上部一碑顶一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2)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后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小碑座四周的花圈及碑顶的的建筑形式。(3)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突出表现“人民英雄
5、永垂不朽”的主题的?明确: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4)布置: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5)周恩来总理书写的碑文为什么颠倒时间顺序?明确:为了更好地凸显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人民英雄。(6)布置:细细品读碑文,具体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讨论后明确: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
6、以来一一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一一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3 .精读第二部分第三层(第610段)内容(1)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2)提问:第710段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展示交流,明确:第一幅:东一:虎门销烟”;第二幅:东二:
7、“金田起义”;第三幅:南一:“武昌起义”;第四幅:南二:“五四运动”;第五幅:南三“五卅运动”;第六幅:西一:“八一南昌起义”;第七幅:西二:“抗日敌后游击战”;第八幅:北一:“群众支援前线”;第九幅:北二:“胜利渡江,解放全国”;第十幅:北三:“人民欢迎解放军”。(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明确顺序: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4)老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老师讲解:作者用了4句话,分三层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
8、(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5)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布置:思考,介绍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有何不同?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一一1851年
9、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6)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余下几幅浮雕的分析。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
10、“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7)提问:“武昌起义”和“五四爱国运动”两幅画面在介绍顺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后明确:(1)相同点:都描写起义场景。(2)不同点:“武昌起义”先绘画面后写意义,“五四爱国运动”先写意义后绘画面。(3)好处:笔法灵活,同中有异,避免了行文的呆板。(8)布置: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思考,设计者为何要
11、选择8个历史事件?东销毁鸦片烟1839旧民主主义金田起义1851南武昌起义1911五四运动1919五卅运动1925新民主主义西八一南昌起义1927抗日战争时期1937北胜利渡长江1949解放战争(三)精读第三部分(第11段)内容。1.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学生讨论后明确: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
12、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2 .布置:再次阅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明确:第1段,瞻仰前的心情一一“万分崇敬”;第11段,瞻仰后的感受一一“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二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二、再读课文,把握说明顺序。1.布置:从总体上看,作者
13、是按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的面前的?请从第2至5段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明确:作者采用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主要是由远到近的参观顺序),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顺序说明的:进入广场一越过广场一踏上石道一走到碑前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3 .提问: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明确: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主要是空间顺序)4 .提问:既然文章第4.5两节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
14、介绍?这样写是否混乱?明确:不混乱,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5 .提问:大碑座为什么放到最后写?明确:这是文章说明重点,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自由民主解放付出的沉重代价。6 .提问:大碑座按照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最后一幅是渡长江?明确:(1)历史顺序和方位顺序;(2)胜利渡长江是中国革命最最激烈,反帝爱国运动最最彻底,最波澜壮阔的一页。7 .提问:为什么先写碑心石,而碑身东西两侧和小碑座合在一起写?明确:先写碑心石,更好的凸显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安排,一是集中说明花纹的象征意义,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对烈士的崇敬;二是先主后次,更好的说明中心。8 .提问:文
15、章610节是详细介绍了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这一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明确:按照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时也是按照事件的历史顺序介绍的。9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10 布置: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板书)(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一平台一(大小碑座)一碑身一东西两侧上部一碑顶(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2)-南(3)-西(1839年-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