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规范.docx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规范.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规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Barany(1921)首次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建立了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法,Schuknecht提出本病症状源于后半规管壶腹崎功能异常。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MiZUkOShi等
2、,1988),在美国约为64/10万(FrOehIing等,1991)。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病因】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1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2 .病毒性神经炎3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4 .耳部其它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发病机制】1.喳顶结石病(CUPUIOIithiaSiS)学说:SChUkneCht(1962,1969)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崂顶
3、,引起的内淋巴与崎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崎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崎顶所致。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崎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2.半规管结石病(Canalithiasis)学说:Hall,RUby和MUCIUre(1979)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
4、集于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动至激发位置(悬头位)时,半规管成为垂直方向,管石开始受到重力的作用,向离开壶腹的方向移动而牵引内淋巴。为了克服崎顶的弹性以及半规管内内淋巴的惯性,需经数秒钟后,内淋巴及崂顶才产生移位,此即为产生眩晕及眼震的潜伏期。眼震的快相朝向位置在下的耳。当管石移动至半规管近水平的位置时,对内淋巴的牵引力减少或停止,弹性使靖顶回至中间位,故眩晕及眼震停止。头位回复至直立位置时,管石的重力作用与悬头位方向相反,故眼震的方向与悬头位相反。当反复进行激发头位时,管石散开,在管内往返移动的次数减少,从而使眩晕感或眼震减弱或不发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功能异常的半规管多见于后半规管,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良性 阵发性 位置 眩晕 诊疗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