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声与平仄(详解).docx
《(新)四声与平仄(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四声与平仄(详解).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一课四声与平仄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调类一一阴平,俗称第一声,如“帮”;阳平,俗称第二声,如“旁上声,俗称第三声,如“榜”;去声,俗称第四声,如“胖二阴平阳平是平的;上声去声是仄的。把汉语调类分为阴和阳、平和仄,体现了古人的朴素的“二元化”观念。以上知识大家都会,现在,我们看看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四声一一平声,如“冬”、“从“;上声,如“首”;去声,如“去&入声,如“屋其中,平声是平,上、去、入声是仄。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是两个不同时间的汉语,绝不是断开的,而是互相关联的。汉语发展到隋唐,是“平上去入”四声,后来,元明清时期,平声一分为二,上声去声不变,入声脱落韵尾混入其余平、上或去声,如“屋
2、”派入阴平,“落”派入去声。由于北京是元明清的首都,声调的各种调整,在北京话里最明显。解放后,国家修正一下,北京话就成了现在的汉语普通话的基础语音。汉语发展是有地域性的,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的结果不一样。在远离中原的广东地区,平、上、去,这三个声调很工整地一分为二,入声则一分为三,于是我们听到的粤语,是有9个调类的。至于在声母和韵母方面,有人说,粤语反映了汉语在秦汉时期的发音,吴语反映了汉语在唐宋时期的发音,北京话则是明清发音的继承。写格律诗词所用的韵,本来应以吴语为参照,但我不懂吴语,懂粤语,所以下文举例多用粤语。声调的分化,有规律可循吗?有。古人将韵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声母的字归
3、为“阳”,浊声母的字归为“阴”不能再深入地扩展来说了,这涉及到比较多的音韵学知识。我手边有一本胡安顺先生著作音韵学通论,他在导言里有一点说:“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诗歌声律的基础”,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更谈不上研究。同理,我的课程里所举例子是古代作品,基于汉语普通话的中华新韵并不适合我讲清楚诗词声律,因此,我会时不时提及一些音韵学知识,浅尝则止的提及。如果有学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可能不愿深入讨论哦。关于四声,我们重点搞通入声。古代汉语有入声字,而现代汉语没有。对于从小到大只会汉语普通话的学员来说,如果能在普通话四声中一眼揪出入声字来,那么理
4、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声律就不是难事了。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说“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入声的现象。要说本质,便是“爆破音”。英语上有“爆破音”,爆破音是指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这些音有三个,即/p/、/tk/。元音被这些爆破辅音拦截住,比如“看”look,致使元音读音急促。古代汉语里也有类似的发音。懂得含入声方言的朋友,请念以下几组字:鸭/鸦吉/奇屋/珠粤语(广州话)是语言学家认为保存古音较为完整的汉语方言,有入声。所以用粤语举例一些。粤语中,鸭ap,吉gat,屋uk,它们发音短促,读起来和英语的“不完全爆破”是一样的道理。甚至于,后面的/p/、/t/、k只有
5、嘴型而没有声音。多读几个字:/-P/:立、急、叶、合、甲、十、插、涩、蝶。/-t/:质、笔、出、七、悉、月、节、八、发。/-k:竹、福、熟、肉、觉、角、乐、雀、黑。更多汉语方言发音,请查阅汉语方言发音字典:httpcn.V以上分析,主要是讲给会人声的学员。不会念入声的人,辨别入声字很有难度,刚开始,总离不开翻阅有关字典,但是用多了也能记住绝大多数。本课先用否定法,介绍一些普通话当中不可能是古代入声的情况。1.凡以-n、-ng结尾的字,在古代都不是入声字。如东、春、先、青。许多北方人到广东谋生,要学说广州话,入声发音很难学会。比如欢乐的“乐”,lok,会发成1。,k不见了。三四百年前,古代汉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声 平仄 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