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光谱分析六原子吸收光谱.ppt
《第一章光谱分析六原子吸收光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光谱分析六原子吸收光谱.ppt(5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 2 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优点:优点: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分析精度好。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1%,其准确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精度一般约为3-5%。分析速度快。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应用范围广。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不足:不足: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
2、不能令人满意。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3、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 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根据钠发射线与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断定
3、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第二阶段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 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3、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第三阶段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光谱分析 原子 吸收光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