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docx
《找骆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骆驼教学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找骆驼教学设计找骆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设计理念】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来编排。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
2、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学习。【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揭题,激发兴趣1、猜谜语:沙漠里有只船,船上背着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瓜瓜。2、学生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3、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要点1、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2、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过渡: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一。2、汇报交流。(1)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三个)(2)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3、分角色朗读。(1)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学生
4、扮演)(2)再读对话,你们发现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一高兴一生气)(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愤愤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过渡:我们知道骆驼有这些特征,那么,老人又是怎样知道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征的呢?一起来学习第10自然段。1、学生读第10自然段,完成表格。?读课文第十自然段,完成表格内容。骆驼的特点老人的根据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2、师生交流表格完成情况。出示句子一: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1)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
5、么结论?板书:脚印右深左浅(2)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3)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出示后两个句子: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1)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板书:左有蜜右有米树叶的牙齿印(2)用“因为所以”说话小结: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分析3、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哪个词看出商人找到了骆驼?(果然)五、回顾全文,总结1、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谁能说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事你会怎样做?2、分角色朗读
6、全文。板书设计:找骆驼看见脚印左深右浅左脚跛又看见左蜜右米左驮蜜右驮米还看见叶上留有牙齿印缺一颗牙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找骆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
7、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骆驼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