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升清与降浊相互协调的临床应用.docx
《中医升清与降浊相互协调的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升清与降浊相互协调的临床应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升清与降浊相互协调的临床应用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474芬余氏医源阴阳升降论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由气机的升降来完成。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论中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133升降失调会造成病变,清阳不升与浊阴不降又相互影响。升降沉浮为中药的基本药性,也提示调升降为中医治疗之大法。人体升降失调,所导致的疾病非常广泛,从头部至上、中
2、、下三焦各部均会出现。许多疾病都可以使用升降法来调治,现就升降法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1头部疾患头部疾患最为常见的是脑血管疾病与五官疾病。脑血管疾病大都表现中风症状,最为多见是脑梗塞,其次为脑出血,这些疾病大都会形成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饮水呛等后遗症。中医对之治疗历来存在真中与类中之争,主要针对病因病机,属于外风或内风的区别,前者以祛除外风为主,代表方为大秦无汤、小续命汤,实质在于升阳益脾;后者以平熄内风为主,代表方为镇肝熄风汤、羚角勾藤汤等,用意在平肝熄风。两者主要是涉及升与降的具体运用问题,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数以平肝熄风与调脾化痰配合使用。脑血管疾病大都表现眩晕、头痛。头部处
3、人体之巅顶,为诸阳之会,在生理上依靠气血的温养滋润。各种因素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浊邪害清,使上窍为之闭塞,疾病由生。眩晕为临床最常见病症,大都是由肝风上扰,气血虚亏,肾虚不足,痰浊中阻等病机所致。临床以虚实兼夹为多见,如气血虚亏不能上养,大都兼有脾虚痰阻;肾虚不足,水不涵木则常伴见肝风上扰。治疗虚实夹杂之证,必须把握好虚实的孰轻孰重,运用好升清与降浊之间的协调配合。笔者对久治不愈的眩晕,常常以升阳益气与养肝降浊配合使用,采用基本方:防风、葛根、蔓荆子、党参、黄芭、白术、当归、芍药、地黄、怀膝、制南星、丹参、菖蒲、茯苓,随证加减,获得满意效果。五官疾病的特点,病位在头部,病因不外寒热虚实。
4、然而治疗无论是清温补泻,均需要升清与降浊的配合。升清既是使药物上达头窍病所,又直接对五官疾病起治疗作用,如白芷、辛葭能通鼻窍,荆芥、薄荷清利咽喉,菊花、桑叶疏风明目,蔓荆子、葛根通利耳窍;升清药能疏风散邪,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而且还有助于升阳益气。降浊即是祛除病邪,为清除留滞五官的火热、痰浊、瘀积。如常见的中耳炎,急性期多以疏风宣散配合清热解毒治疗,如蔓荆子、升麻、柴前、菊花等配合黄苓、山桅、连翘、赤芍、银花等;慢性期则以健脾渗湿,补托排脓,采用白芷、桔梗、菊花、皂角刺配合党参、黄茂、白术、茯苓、银花、黄苓等,均为升降的配合。鼻炎治分虚实,实证以祛风通窍与清热降火配合,虚证用升清达窍与补肺益
5、脾配合,终不离乎升降的配合。眼科、咽喉急性疾患大都以疏风与清热组方,亦为升降配合。病例1黄某,女,53岁,初诊日期:2010年3月5日。患者眩晕,行走步履不稳半年。头颅MRL检查:脑梗死。就诊于多家医院,使用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转诊中医:患者面苍体丰,头晕如坐舟车,早上为甚,血压正常,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夜寐不佳,乏力肢酸,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弦小滑数。证属清阳不升,痰浊上阻,治以升阳益气,豁痰降浊。处方:防风6g,白芷6g,蔓荆子8g,川茸8g,党参20g,黄黄30g,茯苓20g,白术20g,菖蒲10g,远志10g,制南星Iog,桃仁IOg,化橘红5g,当归10g,炙甘草5g。每天1剂,服
6、用2周后,眩晕消失,纳食增加,大便转干,睡眠改善。复以上方加减调理以巩固。2上焦疾患胸为清旷之所,肺、心居于其中,肺、心的功能活动无时不在作升清降浊。胸部常见疾病多涉及肺、心,临床大都应用升降法来治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二者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喘等症。同时,肺与其他脏腑相互协调,肺才能充分发挥主气、司呼吸的正常功能,如肝气左升而肺气右降共同完成升降协调;肺主吸气、肾主纳气的上下协调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顺利肃降有赖于大肠的正常传导变化作用等。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59可见五脏六腑的气机运动与肺的升降息息相关。肺有主全身
7、之气的特殊地位,而其他脏腑的气机失常亦会影响及肺。从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看,肺系疾病主要表现咳嗽、气喘、胸闷,其治疗离不开升与降协调配合。胸部疾患较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也离不开调升降。如风心,慢性心衰治疗多以温阳益气与利水祛瘀配合,常用参附汤与五苓散合用,属于升与降的协调。冠心病心绞痛多数为虚实夹杂,病变所在胸廓为气机升降通道,不通则痛,治疗须消补兼施,治在通阳开泄,常用以益气通阳与降浊化瘀配伍,基本方:人参、黄黄、白术、当归、桂枝、瘫白、瓜篓、半夏等,旨在升降配合。肺心病急发,多数呈气虚阳衰,痰壅腑阻,治疗以益气通阳合化痰通腑药为主,亦为升降配合之法。胸胁疾病出现瘀阻病证,最常用的血府逐瘀汤,
8、适应病证非常广泛,其组方虽然在祛瘀,但方中桔梗配枳壳,柴胡配怀膝,着重在协调升降。病例2尤某,男,57岁,初诊日期:2011年12月19日。患者胸痛反复发作5年,近年来加剧。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史,服降糖药。10天前因劳累过度后胸痛发作而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西医药治疗好转,出院后因过劳而胸痛复作,拒绝作心血管造影检查,转中医诊治。患者胸闷气短,心烦少寐,入夜口干,头晕足酸,大便干结,舌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气虚肝郁,气滞血瘀,升降失司。治拟疏肝降气,益气养血。处方:柴胡6g,当归15g,赤芍12g,桔梗8g,枳壳IOg,10g,半夏10g,生晒参8g,怀牛膝8g,瓜篓实20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相互 协调 临床 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