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酒齄鼻的诊疗.docx
《中西医:酒齄鼻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酒齄鼻的诊疗.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西医:酒麓鼻的诊疗酒髓鼻,中西医同名,是因肺脾郁热熏蒸,或血热瘀滞所致,以鼻准头及鼻两侧皮肤潮红、丘疹、脓疱,甚至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鼻皮肤病。亦称赤鼻、鼻髓、髓鼻。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酒髓鼻之名,首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卷6。古代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有如下几个方面:肺热。如三因方卷6说:“肺热,鼻发赤腺,俗名酒髓。”外科证治全书说:“好酒者多得此病,肺受热郁所致。”医宗金鉴卷65说:“此病生于鼻准及鼻两侧。由胃火薰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治宜宣肺中郁气,化滞血。”均说明了肺热为主的病机。脾热。如素问.刺热论说:“脾热病者,鼻先赤。”血热。如锦囊秘录卷6说:“凡鼻头白者亡血
2、也,赤者血热也。盖面为阳中之阳,一身之血运至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血热而沸腾,则独红而且赤。”外科大成卷3说:“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因脏中有虫(本草纲目卷4)。古代对本病的治疗,一般以内外结合为法。历代医家治疗酒髓鼻的外用药,多以解毒杀虫、收敛止痒、祛腐生新的药物为主,或佐以活血化瘀、散寒祛风的药物。内治之法,则多以清泻肺脾热、疏风散寒、活血化瘀之剂。病因病理1 .郁热熏鼻:饮酒或嗜食辛辣炙燃之品,肺脾积热上蒸,熏灼鼻准成髓。2 .血热熏鼻.:酒夹脾胃之热入血,血热入肺,壅滞于鼻,复为风冷所犯,久则血凝气滞,津液停聚,化浊为痰。本病的西医病因未完全明了,可
3、能的诱因或病因主要有:毛囊蠕形蛾感染、寄生;嗜食辛辣炙燃等刺激性食物;胃肠道疾病及便秘;鼻腔疾病;月经不调;心血管疾病或内分泌失调等。从而导致鼻部皮脂腺的增生、毛细血管扩张,日久形成结缔组织样增生脂厚,皮肤红赤,呈橘皮样改变等。临床表现与诊断1 .早期:鼻部灼热感,外鼻皮肤潮红,皮脂腺口扩大,分泌物增加,使皮肤呈油光亮状,多伴鼻部座疮。在饮酒、进餐、冷热刺激或情绪紧张时加重。2 .中期:外鼻皮肤潮红持续不退,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常并发丘疹和皮肤疱疮,日久皮肤逐渐增厚,重者外鼻呈橘皮样改变。3 .晚期:上述病变加重,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显著,皮脂腺结缔组织增生,外鼻皮肤呈橘皮样或分叶状突起如肿瘤状增生
4、,逐渐形成鼻赘。鉴别诊断本病早期应与粉刺(瘗疮)鉴别。二者均见有颜面中部或面颊部皮肤红赤,起小丘疹及脓疱,但粉刺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以单个或散在的毛囊感染为主,发生部位以颜面为多,亦或见于胸背、肩等处,用手挤压有米粒样白色粉汁,常合并有典型的黑头粉刺,有时顶部发生小脓疱,也可形成脂瘤与拜肿。酒髓鼻多发于壮年或中年男性,主要发生于鼻准及鼻两旁,以鼻准与鼻翼红斑,红丝缠绕为特征。辨证论治1.郁热熏鼻证主证:鼻准皮肤潮红,用手指按压则红色迅速退去,手指抬起,旋又复见红色。或伴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缓有力或滑数等肺脾郁热内蕴证。治法:清脾泻热,凉血活血。方药:清胃汤.合凉血四物汤作加减。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 酒齄鼻 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