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鼻疮的诊疗.docx
《中西医—鼻疮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鼻疮的诊疗.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西医:鼻疔的诊疗鼻疔是指发生于鼻尖、鼻翼、鼻前庭及其附近部位的疔疮。因其形小根紧,状若钉盖,故名。如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上说:“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疔盖之状者是也。”本病即西医鼻拜。一般数日可愈,若因邪毒壅盛或处理不当,可出现鼻疔走黄之症,则相当于西医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危及生命。鼻疔之名出自外科正宗卷4。古代文献关于本病的论述颇多。早在素问.真气通天论即有“疔”之名。鼻疔之症,最早见于汉代中藏经卷中,谓之白疔。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谓:“此症生于鼻孔内,鼻窍肿塞,胀痛引脑门,甚则唇腮具作浮肿。由肺经火毒凝结而成。”病因病理1 .风热犯鼻:因挖鼻、拔鼻毛伤损鼻窍肌肤,风热邪毒乘虚侵袭,致生
2、疔疮。2 .热毒攻鼻:恣食膏梁厚味、醇酒、辛辣炙燃之物,脾肺积热,火毒结聚,循经上攻鼻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3 .邪毒内陷:头为诸阳之首,鼻为血脉多聚之处,其脉络内通于脑。鼻疔若火毒势猛,或早期失治、误治,妄行挤压;或气血亏虚,正不胜邪,疔毒乘势走窜,入侵营血,内陷心包,则变为疔疮走黄之症(鼻源性颅内并发症)。西医认为本病是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本病的发生主要由挖鼻或拔鼻毛致鼻前庭感染,或继发于慢性鼻前庭炎,在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弱者更易发生。临床表现与诊断1 .病史:有挖鼻、拔鼻毛损伤鼻部,或糖尿病史。2 .症状:鼻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 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