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鼻槁的诊疗.docx
《中西医:鼻槁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鼻槁的诊疗.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西医:鼻槁的诊疗鼻槁是因脏腑虚弱,鼻窍失养所致,以鼻内干燥、嗅觉障碍,或有鼻气恶臭,并见鼻内肌膜枯萎、鼻腔宽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鼻病。本病发展缓慢,女性较男性为多。本病相当于西医萎缩性鼻炎。鼻槁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寒热病说:“皮寒热者,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难经.58难中也提出了鼻槁一词,但亦指症状而非指病名。后世医家对本病论述不多,且很少用鼻槁一词。因其症状有鼻腔干燥,故在有关鼻干、鼻燥等古代文献资料中,亦可能与本病有关。病因病理1 .阴虚鼻窍失濡:久病阴虚,肺经燥热,鼻失涯养;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阴津亏损,鼻失濡养,发为本病。2 .阴虚湿热熏鼻:
2、脾胃失健,湿浊内生,久郁化热,湿热上干清窍,窍络痹阻,肌膜失养,发为本病。3 .肺胃郁热熏鼻.:肺胃郁热久蕴,阴津暗耗,鼻窍肌膜失养,日久枯萎而然。4 .气阴两亏:气虚清阳不升,阴虚津液亏少,俱致鼻窍失养,发为本病。西医认为,萎缩性鼻炎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者病因清楚,多因慢性鼻窦炎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所致,以及有害粉尘、有害气体(如吸烟)的长期刺激,手术所致鼻粘膜广泛损害,结核、梅毒、麻风等特殊传染病对鼻粘膜的损害等。原发性者常在青春期发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失调、细菌(臭鼻杆菌、类白喉杆菌)感染、营养不良、遗传因素、血中胆固醇含量偏低等因素有关。也有
3、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早期,鼻粘膜仅呈慢性炎症改变,继而发展为进行性萎缩;粘膜与骨部血管逐渐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海绵状静脉丛炎,血管壁结缔组织增殖肥厚,管腔缩小或闭塞,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粘膜、腺体、骨膜及骨质萎缩、纤维化,甚至蝶腭神经节亦可发生纤维变性;复层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转化为无纤毛的鳞状上皮。上述病变常致鼻内结痂,合并绿脓杆菌、臭鼻杆菌感染,引起鼻内恶臭。临床表现与诊断1.病史:原发性者多在青春期发病,诱因不明;继发性者多有慢性鼻渊病史,有害粉尘、有害气体长期刺激病史,鼻腔手术史等。2,鼻干燥:鼻腔或鼻与咽喉干燥不适感,女性患者每于月经期症状加重。3 .失臭:嗅觉障碍较
4、重,甚则香臭不分。主要因鼻腔嗅觉上皮萎缩所致。4 .鼻塞:鼻腔堵塞不通或堵塞感,可因于干痂堵塞所致,或因于鼻腔感觉功能减退而缺乏呼吸气流刺激感所致。5 .其他症状:容易鼻腔出血;经常头昏、头痛,早晚吸入冷空气时尤甚;部分患者有鼻内恶臭气而不自知;自幼发病者,可有鼻梁平塌凹陷,形成鞍鼻畸形。6 .检查:鼻腔粘膜干燥枯萎,鼻甲变小,尤以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甚则从鼻腔可直接看到鼻咽部;鼻腔或有大量黄绿色痂皮充塞,清除痂皮后见粘膜糜烂出血。若病变向下发展,在鼻咽部甚则咽部、喉部粘膜亦有类似改变。合并有鼻窦炎者,可见鼻道脓性分泌物引流。辨证论治1 .阴虚鼻窍失涯证主证:鼻内干燥,鼻息灼热,嗅觉不灵,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 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