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群落的结构.docx
《学案群落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群落的结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 .概括群落的概念,对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的问题进行分析,认同探究视角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2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归纳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培养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3 .归纳概括生态位分化对于群落和物种的意义,认同生命的系统性、整体性,培养科学思维能力。4 .尝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学习重难点】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学习过程】教材研读探新知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 .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 .研究
2、的问题3 .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 .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 .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 .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4 .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丕变的。三、种间关系1 .常见种间关系(I)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
3、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蚯的现象。2 .实例(连线)实例I.流感病毒与人II.根瘤菌与大豆III .草与兔IV .牛与羊V .海葵和寄居蟹V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提示:一III一IV()1II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类型类型现象决定因素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 .群落的季节性原因由于阳光、
4、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处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 .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研究某种生物生态位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 .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
5、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嘘番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 .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基础诊断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1 .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2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5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6 .调查土壤
6、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记重捕法。()7 示:1.X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8 .3.4. X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 6.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核心突破提素能核心点一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比较表格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个体数时间图甲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种问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乙;生存能力相同,如图丙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寄生A寄生生物B宿主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
7、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互利共生U戊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1)“同升同降”T互利共生,如图戊。一升一降(2)竞争一方灭绝竞争,如图乙两方皆在一寄生,如图丁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对点提能应用实践: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I)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寄生。(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提示:不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落 结构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