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声远过潇湘去——大雁与古琴曲《平沙落雁》.docx
《雁声远过潇湘去——大雁与古琴曲《平沙落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雁声远过潇湘去——大雁与古琴曲《平沙落雁》.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雁声远过潇湘去大雁与古琴曲平沙落雁在古人的诗文里,大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征鸿”“归雁”“衡阳雁”“孤鸿”“飞鸿”等大雁的称呼,时常可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古诗词中关于大雁的佳句频出,可以说,没有哪个大诗人没写过大雁。或为官宦游,或流寓他乡,或求学漫游,每逢佳节和秋风萧瑟之时,孤身在外的古代文人难免升起思乡怀亲之情,这时,看见天空中的雁阵或孤雁,羁旅的伤感之
2、情便找到了最恰切的寄托之物。“雁南飞”的概念,最早见于战国宋玉九辩中的“雁雍雍而南游兮”。汉武帝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代张衡首次指出雁南飞的终点就是衡阳,他在西京赋中说“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在鸿赋中又说“南寓衡阳,避祁寒也”,认为大雁在秋天去衡阳休憩避寒。在传统文化中,大雁不仅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同时也是忠贞爱情、忠信仁义等优秀品格的象征。亲友之间以鸿雁传书。寄居旷野、远离人烟的大雁,被文人用来抒发“隐逸”情怀。用“衡阳雁”来喻指大雁,可能始自南北朝诗人庾信,其诗句“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和侃法师三绝诗二)借助秋分时节南飞衡阳的大雁,抒发对乡土的眷恋之情。隋代,因为受
3、大雁文化影响,原有的南岳衡山第一峰“烟雨山”被改名为“回雁峰”,“乘云禅寺”则改名为“雁峰寺”。自此,衡阳及其所处的潇湘之地与大雁文化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或者说在文人心中形成了“衡阳大雁”这一特殊的情感结构。每当望见飞雁抑或落雁之时,他们的情感便在胸中涌动。衡阳又被称作“雁城”,其特殊的文化隐喻吸引文人竞相书写。南飞的大雁之所以会在衡阳落脚,与此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相关。即使到了冬天,衡阳的湖泊也不会结冰,而且水草富足,非常适合大雁生存。正所谓“衡山截断炎方北,回雁峰南瘴烟黑(李绅逾岭崂止荒瓯抵高要),古人认为衡阳以北比较冷,而再往南,空气中有害的瘴气就多了起来。每到寒秋,成群的大雁与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沙落雁 雁声远 潇湘 大雁 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