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成因实验反思与改进论文.docx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实验反思与改进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风的成因实验反思与改进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小学科学风的成因实验反思与改进摘要: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课三年级(上)空气单元中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自然风形成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教材中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原理,设计的风的模拟实验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本文旨在借助纹影技术,利用手机和凹面镜组成的纹影装置研究风的成因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清晰化、直观化,呈现一个可视化的冷热空气循环流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风是冷热空气流动形成的原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等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提升课堂实验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关键词:风的成因,纹影技术,热空气,冷空气引言: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
2、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及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对流现象。风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风学生有着切身体会,但都属于生活经验,本文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风形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借助纹影技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明白风的成因。一、课本风的成因实验的反思教材中为了更好的探究自然风是怎样形成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风的模拟实验。图1风的模拟实验实验步骤: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个圆洞;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
3、盒。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根据蚊香的烟雾飘进纸箱内到达蜡烛火焰上方继续向上飘动,同时纸条飘动的现象,以此现象推测空气受热上升,空出来的区域由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到就形成了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设置实验,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学生在打洞的过程中,使用小刀切割容易伤到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两个孔洞的位置要合理,同时蜡烛火焰的中心位置要与孔洞的中心位置在一条线上;实验中的纸盒是易燃材料,点燃蜡烛后,学生操作不当易产生火灾,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出于环保角度,市面上鲜少有浓烈烟雾的蚊香,烟雾收集起来并不像课本中那么
4、明显;此实验仅能看到蚊香烟雾受热上升的单次过程,教材中未针对冷空气流向给出具体的活动内容,对学生理解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存在困难;实验过程中,门、窗、风扇和空调、学生走动、大幅度动作等带来的扰动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纹影技术,运用手机和凹面镜组成的纹影装置对风的成因实验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直观的通过实验得出相关结论。二、纹影技术实验纹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流场可视化手段,它的原理是将被测对象放置于光学及元件形成的光路中,通过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到的气气流的变化,转化为可以被看到的图像。实验时,我们在测试区内测试热空气和冷空气,就能看到冷热空气流动的方向,还能切实
5、观察到空气总是循环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是风的形成的原因,纹影技术作用原理图。图2纹影技术原理图实验所需的器材有:手机、支架、凹面镜(口径114mm,焦距50Omm)、黑色带孔胶带、蜡烛、冰冻的矿泉水、火柴。调节方法:先把手机的闪光灯调成常亮(就是一只开着),然后拿黑色的胶布把闪光灯全部粘住(不漏任何的光)再拿针戳个小孔(一定要小),漏一点光源就可以;然后再把手机固定在可以移动的支架上,再把手机连同支架一起放在离凹境约150厘米的地方;用一张纸先找到聚光点,再慢慢的把光点移到手机负责录像的镜头处(注意此时光斑要最小),再把手机的镜头放大到三四倍,再慢慢的微调手机位置,此时离纹影成像已经很近了;慢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 学风 成因 实验 反思 改进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