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介绍.docx
《钢的热处理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的热处理介绍.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钢的热处理一、钢的热处理原理、过程与用途钢的热处理是把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必要的保温,并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热处理方法虽然很多,但任何一种热处理工艺都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所组成的。因此,热处理工艺过程可用在温度一时间坐标系中的曲线图表示,如图2-2-11所示。这种曲线称为热处理工艺曲线。热处理工艺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极为广泛。它能提高零件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此外,热处理还可以改善工件的工艺性能,提高加工质量,减小刀具磨损。二、非合金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1 .过冷奥氏体热处理时须将钢加热到一定温
2、度,使其组织全部或部分转变为奥氏体,这种通过加热获得奥氏体组织的过程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在临界点Al以下是不稳定的,组织要发生转变,但并不是一冷却到Al温度以下立即发生转变。在共析温度以下存在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进行转变,将获得不同的组织。2 .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当奥氏体急速冷却(如在水、油等介质中)时,奥氏体中固溶的碳原子来不及析出,形成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用符号“M”表示。马氏体硬度高、耐磨性好、塑性差。奥氏体在转变为马氏体时体积会膨胀,产生内应力,常导致零件变形、开裂:将马氏体进行低温加热后空冷,马氏体中会析出部分极细的碳化物,过饱和程度下降,内
3、应力降低,形成回火马氏体,用“M回”表示。3 .贝氏体在230550C温度范围内,因转变温度较低,原子的活动能力较弱,过冷奥氏体虽然仍分解成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物,但铁素体中溶解的碳已超过正常的溶解度,转变后得到的组织为含碳量具有一定过饱和度的铁素休和分散的渗碳体(或碳化物)的混合物,称为贝氏体,用符号表示。贝氏体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之分,通常把350550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称为上贝氏体,用符号“B二”表示。上贝氏体的硬度为4045HRC但塑性很差。在230350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称为下贝氏体,用符号“B下”表示。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呈细小颗粒状或短杆状,均匀分布在针叶状的铁素体内,在显微镜下呈
4、黑色针状的组织,下贝氏体的硬度可达4555HRC,且强度、塑性、韧性均高于上贝氏体。4 .托氏体和回火托氏体过冷奥氏体在550600C范围内等温转变时,形成极弥散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称为托氏体(属珠光体形组织),用符号叮”表示。其片层间距平均小于0.1m0与贝氏体相比,托氏体的强度、硬度较低,塑性、韧性较好。回火马氏体在继续升高温度时,因碳原子的扩散析出能力增大,过饱和固溶体很快转变成铁素体;同时亚稳定的碳化物也逐渐转变为稳定的渗碳体,使淬火时晶格畸变所保存的内应力大大消除。与回火马氏体相比,何火托氏体的硬度、强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此阶段在250400基本完成,其所形成的尚未再结
5、晶的铁素体和细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T回”表示。5 .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过冷奥氏体在600650C范围内等温转变时,形成片层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组织,称为索氏体(属珠光体形组织),用符号表示。其层片间距在250350nm之间。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回火托氏体中的固溶体已恢复为平衡碳浓度的铁素体,但此铁素体仍保留着原马氏体的针状外形,针状铁素体基体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过程,最后形成位错密度较低的等轴晶粒的铁素体基体。与此同时,渗碳体粒子不断聚集长大,于约400C时聚集球化,6(XrC以上迅速粗化。如此所形成的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用“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处理 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