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操作技术规范.docx
《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操作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操作技术规范.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操作技术规范【原理】利用气囊血流导向导管即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在床边通过静脉置入,送抵肺动脉。进行右心各部压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测量并利用热稀释法原理测定心排血量。【适应证】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1)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低心排血综合征;(2)右室梗死的诊断及指导治疗;(3)各种机械性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室间隔穿孔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2 .多脏器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如各种原因休克、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急慢性心肾功能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3 .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评价心功能或各种治疗的效果。4 .鉴别心源性哮喘或肺源性哮
2、喘,如急性左心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栓塞。5 .鉴别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心包压塞。6 .心脏病患者在心脏或非心脏手术以及高危患者各种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1 .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 .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3 .凝血异常及出血性疾患。【术前准备】同本章第一节。【操作方法及程序】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象主要为危重患者,故应在有监测条件和设备的场所如冠心病监护室(CCU)、危重监护室(ICU)、或手术室等进行。对少数导管植入困难者,可在X线投视下完成。1、将漂浮导管置入经颈内、锁骨
3、下或股静脉穿刺置入的鞘管内,在压力监测下推送导管。当导管尖端到达右心房时(距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点约IOT5cm,距股静脉穿刺点4045cm),球囊充气1.0-1.5ml,然后在严密的心电和压力的监测下,平稳推送导管,通过三尖瓣、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直到肺楔压图形出现。正确的肺楔压位置应是在球囊充气或放气时总能见到肺动脉压力图形的消失和再出现,即球囊充气时记录到肺楔压,球囊放气时记录到肺动脉压。一般情况下,从颈内静脉穿刺点导管进入4550cm,或从股静脉穿刺点导管进入65Cnb则可到达肺动脉的恰当部位。确认位置正确后将导管锁定在鞘管上,用透明胶布包扎,必要时投照X片再次确定位置。2、心排
4、血量(CO)测定方法:将漂浮导管热敏电阻外连接端与监护仪CO附件相连;在漂浮导管右房腔近端用三通连接IOInI注射器和注射液的输液管;启动监护仪上的CO开关,并进行参数调定,待准备(ready)信号出现,用专用注射器吸入IomI室温生理盐水,(心衰患者可用5%葡萄糖IoIn1),排空气体。按启动(Start)键,5s内将IOn)I液体快速、均匀、连续注入右心房。正确推注曲线应平滑、无切迹、上升迅速。一般需测量3次取平均值。热稀释法应用正确时测定结果平均变异性约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心律失常常发生于置管过程中或导管从肺动脉滑脱到右心室时,尤其是高危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
5、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等患者容易发生。预防措施包括在推送导管过程中,当导管到达右心房时即应充盈气囊。2、导管内血栓形成见于高凝状态,充血性心力衰竭、导管放置时间长时。处理措施为用注射器抽出血凝块,再用少量液体轻轻冲洗。如果不易吸出回血时应拔除导管。3、感染多见于多次移动导管或病情需要而置管时间长时。预防及处理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导管带保护鞘,隔日局部换药一次。一旦发生感染,立即拔除导管,并将导管头送培养及药敏试验,积极抗感染治疗。4、气胸见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尤其易发生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或呼气末正压给氧的患者。处理措施为迅速从胸腔内抽出气体;少量气体可自行吸收,无须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脏 漂浮 导管 检查 操作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