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望洞庭精品教案一、揭题导入。1.导语: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2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指名说。(课件:洞庭湖的相关资料和图片)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景点。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 .出示洞庭湖的画面。(课件)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夜晚的洞庭湖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
2、月当空4,揭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课件:诗人简介)5 .诗人简介:(课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洞庭湖并不了解,通过直观展示洞庭湖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洞庭湖之间的距离、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看
3、图,初步感知诗文,为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读通诗句。2 .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课件)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3 .指导生字的读音。(1)注意“庭”是后鼻音的字,对比“廷”“蜓”等同音字,帮助学生认读。(课件)(2)教学多音字“磨”时,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其读音。(课件:多音字)(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课件:会认字)注意“磨”是半包围结构,不是上下结构;书写“遥”字时,注意先内后外。4 .同桌合
4、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三、精读古诗,体会诗意。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大意。(1)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2)小组交流汇报。2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课件)(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过的铜镜。遥望:远望。)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四、再读诗句,品读悟情。(一)品读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课件)
5、1.引导学生交流:(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2)说说你眼前见到了哪些景物,这里藏着一个比喻句,找一找,再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3)“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和”是什么意思?2.学生交流汇报。(1)从“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夜晚。(2)诗中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3)“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3 .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境。4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二)品读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课件)1 .引导学生品读。2 .思考:这两句诗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将洞庭湖、君山分别比喻成
6、白银盘、青螺,体现了洞庭湖的色彩美。)3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湖山水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1: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生2: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深深地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4 .你能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评。5 .朗读古诗。(个别读、男女生赛读)6 .背诵古诗。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
7、丰富古诗内容。学生讲述自己联想的画面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课前积累的词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直译层面上。板书设计景包迷人涧庭湖(湖月一相和)和平宁伸潭面如镜/.UU/湖水一银盘、.山水一体(I山水柏村、君上一舟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激港”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不足之处: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引导得太多,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大胆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建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步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之间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