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十四处“语病”及修改.docx
《《故都的秋》的十四处“语病”及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的十四处“语病”及修改.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故都的秋的十四处“语病”及修改郁达夫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一来,那时的汉语语法与“现在”相比,还不规范;二来,文章是一篇“约稿”情状下的“急就章”。所以,文中的一些语句存在着语法问题,实属必然。当然,瑕不掩瑜,这些语言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伟大。但是,这篇文章已经入选国家教材.,虽然教材编者已经做了不少有关字词句的修改,但该文遗留的问题还是不少,故在“教材”修改后的基础上,依次整理如下,与大家商榷。第一处原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修改: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尤其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2、得悲凉。原因:介词“在”多余;前后分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属于递进关系。点评:语病为“成分赘余”和“不合逻辑”。第二处原句: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修改: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原因:“我的理由,是”残缺谓语“是”;“饱尝”和“尝一尝”自相矛盾,据语境中的“不过”,此处可改为“尝一尝”。点评:语病为“成分残缺”和“不合逻辑”。第三处原句: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修改:江南,秋当然也
3、是有的;但空气来得润,草木凋得慢,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原因:“空气来得润”是“草木凋得慢”的一个原因,从逻辑上讲,应在前面;“并且”和“又”语义重复,可去掉其一。点评:语病为“语序不当”和“成分赘余”。当然,如果从简单的“视角”看一一“草木”“空气”“天空”的出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观察顺序,原句此处则是恰当的。第四处原句: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修改: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看着秋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
4、,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原因:“混混沌沌地过去”的主语不明确,为衔接此处的上下文,此处可改为“看着秋”,以保持语句的“主语一致”点评:语病为“语意不明”。第五处原句: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修改: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人们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原因:“并”统领“不是也不是”,后者多余,后面的“并”多余;“领略秋”的前面,缺主语,此处可补入“人们”或“人”。点评:语病为“成分赘余”和“成分残缺”。第六处原句: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故都 四处 语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