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公文写作的积累问题.docx
《谈谈公文写作的积累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公文写作的积累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谈谈公文写作的积累问题最近,有读者朋友跟我吐槽说,写材料时没东西可写,三两句话写完就不知写什么了,看别人文思泉涌,说法一套一套、金句一串一串,像竹筒里倒豆子,哗哗哗的出来。问我有没有什么诀窍?说实话,我从不给人推荐任何诀窍,因为我不鼓励投机取巧,实在要说就是:下笨功夫。我宁愿大家像曾国藩说的:结硬寨,打呆仗”,笨是笨了点儿,但长久、管用、靠谱。事实上,人的一生中,今日品尝到的每一点甜都是昨日消化掉的苦,所有的轻巧都是笨拙结的果,所有的华丽都是学习生的茧。在写作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神人,更没有yyds,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笨拙地学习积累的人!说到底,积累多了,写作就得心应手,积累少了,写作就捉
2、襟见肘。说到积累,我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一句诗,他晚年曾以一个“写材料”“过来人”的深刻洞见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希望儿子从生活中汲取“写材料”源泉,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平时积累。积累是知识里的“存量哲学”和“增量哲学”O对文字工作者来说,学习的强度决定了笔头的“硬度”,在文字之路上,只有久久为功、日积月累,才能持续精进写作,开掘出不竭的源头活水。民间有句俗话叫,池水经不住慢瓢舀,一个人的知识同样经不住长时间消耗,如果不注重积累,长时间吃“老本”,任你再渊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也有过时或不够用的一天。只有不断学习,往知识的“池子”里加水,才能适应写作需求,随时处于
3、得心应手的状态。研究表明,不单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衰期,知识也有半衰期,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或过时。据研究,医学知识半衰期是45年,物理学知识半衰期是10年,工程学半衰期是2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半衰期甚至发展到0.57年。这意味着,你半年前还津津乐道的事情,半年后就已经过时了,今天知道的,明天可能就变了,甚至被证明是错的。下面,我送给大家几个积累的“锦囊”,你不妨“打开”试试。1 .常态化阅读,从书本中引流写作清泉对写作来说,阅读是引流写作清泉的最佳“姿势”O没有阅读,知识之源就断了,任凭你“才高八斗”,迟早也会“江郎才尽”。所以,笔者工作中始终带有深深的危机感,每日坚持读书、读报、
4、读文件,就生怕自己“out”了,写不出东西来。姑且不说读报纸,看文件,就说读书,基本也能坚持一天读几十页,每年下来,总量在60到70本。书读得多,会发酵出意想不到的收获来,有些直接可以运用的知识,直接就运用到写作中,即便不能直接运用的,也会生发成写作的灵感,事实上,我写的很多文章的灵感就源于跨界阅读。读与不读是一回事,如何读又是另外一回事。笔者的经验是,阅读时,不要拘泥于纸质书,因为现在信息很发达,除了读纸质书,网上有大量电子书。可以说,阅读是很便捷的,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也不要拘泥于一字一句把书读完,只要有收获,哪怕只是读个梗概,理解核心思想观点都可以。最关键是,获得启发、找到乐趣、
5、养成习惯,把读书有机嵌入到生活当中,并长期坚持下去。2 .当个谦虚的“倾听者”学会倾听是学习的一个好习惯,折射了人的“空杯心态”。很多人在论述倾听的重要性时总会说: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之所以只有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让人少说多听。这话有些鸡汤,但有一定道理,多少说明了点“听”的合理性。我感觉,积累不仅是“眼上功夫”,还得靠耳朵听。一个想获得积累的写作者,必须养成倾听的习惯,先当好一名倾听者,就像一台录音机一样,随时做好接收外界信息的准备。至于听什么,倒不必纠结。我以为,但凡有趣、有用的都可以听,退一步讲,即便无趣、无用,听听也无妨,养成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养成了倾听的习惯,任何场合都可以“
6、输入O回到家可以听新闻播报,关注重大形势、政策动态,开会时可以倾听领导思路、观点,日常交往可以听专家学者关注点,不一而足。对于好的信息,记下来,不好的,过了就过了。3 .像蜜蜂一样多方采集蜜蜂这个小动物,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最备受推崇的品质有两个:一是勤劳奉献,二是团结协作。晚唐诗人罗隐就写过一首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歌颂了蜜蜂辛劳、奉献的品质。笔者从学习的视角,还发现另一个可贵品质:集百家之长。我感觉,公文写作者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为了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稿,必须像蜜蜂一样跨界学习、广泛涉猎,众采百花而成蜜。写作者应该怎样对待学习?鲁迅先生就曾讲过
7、:“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就是写作中的蜜蜂精神。公文写作,也必须读过许多书,只有博采众长,才能酿出甜甜的“思想之蜜”来。多读书,要求写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这种“采室精神”,不偏食、不挑剔、不抹嘴,只要用得上的,皆可以采集。有了这种精神,方法自然不是问题。以前信息不发达,采集资料很麻烦,现在不同了,可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精准搜索,也可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必要时还可专题调研。4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文章里引用了这么多名人说过的话,这么多有趣的东西,怎么记得住啊?”还有朋友问:“你一年读这么多书,是怎么记住
8、的啊,我是看完就忘了。”我说,谁记得住呢?看完就忘。那是怎么做到的?当然是用手、用笔记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人一到阅读就忘,始终养不成记笔记的习惯。是没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不是,这话不难理解。是不赞同记笔记吗?也不是,绝大部分人都赞同。什么原因?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从一位叫查尔斯都希格的美国人那里得到了答案。这是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他有本书叫习惯的力量(中信出版社)认为:习惯的本质是一种脑回路,分为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个步骤。一个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有“暗示”,然后持续去做,并得到反馈,久而久之才能形成习惯。在这个解释框架下,你就很容易“解锁”,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谈 公文 写作 积累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