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ESHB)的经验和思考.docx
《2024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ESHB)的经验和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ESHB)的经验和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4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ESHB)的经验和思考内镜下微创治疗内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有效改善症状、患者术后满意度和手术接受程度高等特点。肛管的解剖肛垫是人体正常的解剖结构,位于肛管和直肠末端的黏膜下组织,由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功能是协助括约肌保持肛门的正常闭合,维持正常的排便、排气活动。通过内镜可观察到肛管三线两区结构,三线即肛直线、齿状线、肛缘线,两区即肛柱区和肛梳区。三线两区肛直线:肛柱上端连接线,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肛柱区:位于肛直线与齿状线之间,分布610条纵向黏膜皱裳呈柱状结构,是柱状上皮逐渐过渡为鳞状上皮的区域;直肠上动脉通常形成3个主要的末端分支穿过
2、直肠壁汇入肛柱区形成小动脉-小静脉吻合的血管丛,回流至直肠上、中、下静脉。齿状线: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的分界线。肛梳区:位于齿状线与肛缘线之间,表面被覆没有毛发和腺体的鳞状上皮。肛缘线:位于肛门缘,消化道最低的界线。广义的肛垫应包含直肠末端(上)、肛柱区(中)、肛梳区(下)的整体结构。双黄线右前位右后位左中位齿状线和肛直线如同道路上的双黄线,双黄线是不允许被压线的,出于保护肛垫的目的,齿状线和肛直线也是如此,即痔疮治疗中的双黄线。内痔内镜下表现:1A内镜倒镜观察,箭头所指肛直线;1B箭头所指齿状线;1C箭头所指分别是内痔右前位、右后位、左中位。痔病的分类内
3、痔:是指齿状线上方形成内痔(internalhemorrhoids)o外痔:是指齿状线下方形成外痔(externalhemorrhoids)o混合痔:内痔与相应部位外痔通过血管丛相互融合形成混合痔(Combinedinternalandexternalhemorrhoids)。痔病的内镜下表现通过内镜透明帽顺镜和内镜倒镜观察可精准识别肛直线和齿状线,齿状线上方可观察到肿大的内痔,主要分布在右前位、右后位和左中位三个方位,表面红色征或血疱征,可见糜烂、溃疡及活动性出血;齿状线下方可观察到静脉曲张性或结缔组织性外痔等;肛门外观内外痔不同程度的脱垂。痔病内镜下表现:1.倒镜观察内痔肿大,表面伴红色征
4、、血疱征;2.倒镜观察内痔肿大,表面伴糜烂、溃疡;3.肛门外观内痔局部脱出;4.肛门外观混合痔伴环状脱垂(IV度);5.肛门外观静脉曲张性外痔;6.肛门外观结缔组织性外痔痔病的发病机制痔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两个假说:静脉曲张学说(血流动力改变)肛垫下移学说(解剖结构改变)肛垫整体下移(直肠末端、肛柱区、肛梳区)直肠上动脉三个末端分直肠上、中、下静脉回流支血菅压力增加(流入)减少(流出)I肛垫小动脉-小静脉吻合的血管丛扩张痔病的形成(脱出、出血、疼痛、肛门肿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肛垫整体下移,流入的直肠上动脉三个末端分支血管压力增加,流出的直肠上、中、下静脉回流减少,导致肛垫小动脉-小静脉吻合的血
5、管丛扩张,最终痔病的形成。痔病总体治疗原则保护肛垫、恢复功能、改善症状;没有症状的痔病不需要治疗(获益越小,风险越大)。根据痔病肛垫下移学说的理论,有效的复位下移的肛垫并保护肛垫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痔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痔病的传统治疗方法1 .痔胶圈套扎术(RBL)通过在内痔基底部胶圈套扎,阻断痔体血供使痔核萎缩坏死,该方法具有有效、安全、简便的优势;但针对内痔基底部的套扎对肛垫的结构及其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术后患者肛门坠胀感明显,可出现出血、疼痛和脱出等并发症;内痔套扎的点位较少,一般套扎13个点位,对肛垫提拉的效果有限,复发率较高。2 .外剥内扎术(MMH)MMH为开放性痔切除术,可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经内镜痔上 直肠 黏膜 ESHB 经验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