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学案.docx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学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学院09级8班李菊200902140811第一局部: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局部)一、说教材(周教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展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2、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若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3、教学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4、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
3、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分析烛之武的形象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到达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那么终究应该若何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二、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课文)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三、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2、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3
4、、纠正字音、串讲课文4、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构造,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第二课时:1、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2、朗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精辟独到的说辞及其人物形象3、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第二局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
5、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到达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三、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学时数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说:“一言之力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能言善辩,是古往今来军事战略中的非常重要的外交才能。在建国初期,经济开展缓慢的情况下,一位不怀好意的英美记者问周恩来,“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民币,当时周恩来同志很巧妙的答说,“十八元八角八分。总理巧妙地回击了记者的挑衅,又没暴露国家的机密,简直是妙语连珠。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他用他的三寸之舌击退了百万雄师,他就是
6、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二)聆听课文录音,纠正字音(三)?左传?介绍(四)串讲课文学习第一段: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附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虚词:以,因为。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构造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串讲秦晋围郑原因时插入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7、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3、分析理解思考:第一段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明确: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既然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烛之武退秦师 武退秦师 试讲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