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与蔡襄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docx
《丁谓与蔡襄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谓与蔡襄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丁谓与畿对!馅繇文化的贡献北苑茶风在北宋经历了一个从初为人知到逐渐形成再到登峰造极的过程,丁谓、蔡襄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宣传北苑贡茶、改造北苑茶品、规制北苑茶法的作用。对此学术界也多有关注,如邵凌霞蔡襄茶录的特点及其呈现的宋代茶文化生活特征,以茶录为窗口探析宋朝茶文化的特点。虞文霞丁谓与北苑茶文化,从整个宋朝茶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丁谓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但是对丁谓、蔡襄二人是如何通过改进北苑贡茶制茶工艺、提高其品饮艺术并丰富其文化意蕴来塑造北苑茶文化,又是如何使之成为宋朝茶文化的主流,学术界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丁谓、蔡襄二人的特殊身份、制茶动机、茶书和茶文学书写等方面,来探究二
2、者对北苑茶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一、丁谓、蔡襄与北苑贡茶结缘首次将丁谓、蔡襄二人相提并论的,应该是苏轼:“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明显苏轼对二人热心于贡茶之事充满讥讽之意,认为他们是为了媚上而为。也有人认为丁、蔡二人不是同一性质,认为丁谓是“媚上”,而蔡襄是“敬君”,“蔡公之意主于敬,丁谓之意主于媚上,不可以一概论也”。制造贡茶确实有劳民伤财之嫌,但宋朝人嗜茶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苏轼本身就嗜好喝茶,写下了不少的茶诗,并以不同等级的茶待客。据载,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每次来访,他都让侍妾朝云取当时的茶之精品密云龙茶待之,以此表厚待之意。再说丁、蔡二
3、人当时都是在福建路转运使任内,制茶为本职工作。况且从其诗文来看,二人都热爱且精通茶技和茶艺,并从中寻得精神之乐。丁谓(9661037),于淳化五年(994)被任命为福建路转运使,时年三十岁,彼时他可谓是意气风发。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任饶州通判;二十九岁,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回来后,他上奏福建茶盐利害,又被任命为福建路转运使。转运使的职责之一是执行福建路内榷茶法,史载:(丁)谓为福建路转运,初岁贡团茶则是未置提举茶事一司,而茶事尽掌于运司耳。”丁谓登科未久,即升任权力不小的转运使,对茶事充满热情,甫一上任即设置官营团茶(龙焙),并撰写了一部茶专著建阳茶录,且配之以茶图。对于这一段经历,丁谓是
4、颇为自豪的,以致他在晚年被贬于海南之时仍对此念念不忘,写下茶诗:“真伤堪修贡,甘泉代饮醇。刘琨求愈疾,陆纳用延宾。顾渚传芳久,邕流湖擅价新。唐贤经谱内,未识建溪春。”“刘琨求愈疾”,出自陆羽茶经:“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苓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顾渚在浙江长兴县,以产紫笋闻名。邕流湖在湖南岳阳,产茶量极低,一年还不到二十两,以其所产茶味极为甘香而著名,皆为产名茶之地。丁谓认为在茶经这部茶学名著里详列了全国各地产茶地名,唯独没有论及北苑,一方面感觉很是遗憾,另一方面也是以自己发现了北苑茶而充满自豪感。和丁谓意气风发上任福建路转运使不同
5、,蔡襄(10121067)是从朝廷被外放到地方的,任福建路转运使充满贬谪之意。蔡襄十九岁即登进士第,二十岁即授漳州军事判官,旋升西京留守推官,二十九岁迁调入都,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充馆阁校勘。后任谏官,又进直史馆,同修起居注。与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人交情甚笃,至此一路顺风顺水,但接下来他因支持庆历新政,卷入政治旋涡。蔡襄作为谏官参与了这场改革的全过程,他以万言书的形式,“谨撰成辅炭箴一首,书为两轴;每句之下,条陈事实,别疏一通,各随状上进”,陈述当今要务,向仁宗灌输推行新政的理念。并向仁宗先后四次举荐推行新政的领军人物范仲淹,决议与推行新政的仁人志士同进退。这场改革由于仁宗顶不住保守派的压力,
6、无果而终,曾积极支持新政的一干人等如欧阳修、范仲淹等被外放到地方,蔡襄亦在其列,他被贬到福州任知府,旋即改任福建路转运使。这沉重地打击了他的改革梦,使他心灰意冷,加之那年初患病,自此起渐显未老先衰之态:“已感节侯变,物态舒阳春。那复壮年意,如今多病身。净室焚香久,烘炉煮药频。神欢百虑解,销尽眼前尘。行年三十六,几是半生人。举止不入俗,清修难厌贫。宴坐炉烟暖,微醺瓮酎醇。前看箫管辈,未免作埃尘。”病愈后即赴北苑茶园监制贡茶,蔡襄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其间,两个月时间里,全身心投入其中,亲身参与制茶的每个环节。从他当时在北苑创作的诗歌北苑十咏来看,颇有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恬淡之风,他不是把监制贡茶当作一个
7、任务,而是乐在其中,十分享受。丁谓、蔡襄在不同境遇之下赴北苑茶园监制贡茶,心境迥异,但二人在推进贡茶制度化、赋予茶以文化并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二、丁谓、蔡襄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一)制茶工艺北苑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北苑茶产地为建州(治今福建省建瓯市),故又称建州茶。据史记载,最早有建安茶制茶记录的是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时任福建观察使的常衮“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串:到五代十国时期,建州有了多所官焙。到南唐时期,李煜指定专人到建州设立供皇帝享用的“龙焙”,促进了北苑茶的制作技术。这时期北苑茶的制作过程大概有采、
8、蒸、捣、拍、焙、穿、封等七个,主要制作片茶,即把采下的茶芽蒸压成片状,“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之大胶片,每轴十片余。”建安官焙和北苑龙焙主要制作片茶品种之一研膏茶,其味浓郁、苦涩,因其是把蒸过后的茶芽碾成膏状,再压成茶饼,故得其名。到宋朝,北苑茶发展为贡茶,丁谓、蔡襄二人创新制茶工艺,使北苑贡茶风靡整个宋朝。首先,对外形进行改造,创制出大龙团茶和小龙团茶。北苑茶列为贡品始自南唐,其精品龙凤团茶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开始入贡,到丁谓监制时,贡额较此前增加不少。关于丁谓、蔡襄监造北苑贡茶的资料很多,如韵语阳秋记载:“世言团茶始于丁晋公,前此未有也。庆历中,蔡君谟复福建漕使,更制小团,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文化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