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docx
《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材必修四都选编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教版选自中华书局1965年版的全宋词,人教版则选自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的东坡乐府笺。短短一百字的词在两本教材中出现了五处不同一一三处标点符号和两个词语。人教版全文没有出现顿号,苏教将其中三个逗号“改成”了顿号;人教版的“橘橹”和“人生”在苏教版中分别为“强虏”和“人间”。我想:两套教材不可能只是为了求异而随意(或者有依据)地变动内容,编辑选用不同版本的内容肯定有各自的理由。于是,我抓住两套教材的细微差别、对其中的不同点进行仔细推敲,设计了这堂课。教学目标对两个
2、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同文比较,品读、鉴赏作品的丰富意蕴。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可由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过的赤壁赋引出苏轼,通过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的简单赏析引出苏轼的大致经历,结合注释导入课文。二、教学过程1 .凭阅读初感修改标点符号(1)齐读上阕。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所有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人教版教材中本词前六句的标点和我们刚才读的是不一样的。现在大家不要管课文的标点,凭自己的阅读初感修改这两句词的标点符号。(学生有可能把前面六句词的标点改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J)根据教材的标点和注解疏通一下这两句词的意思,与自己所
3、修改的标点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这六句完整的意思应该是: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浪像淘沙一样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在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这是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提醒学生可能是因为混淆了“涛”和“淘”,所以才会加错标点。)解释这六句词句式特点和断分缘由。首先,受词格律的限制(穿插介绍词的相关文学常识);其次,这样写使这几句词既跳出平庸,又显出了气势,还能引出下文。(2)人教版教材全文没有顿号,苏教版教材在上阕中出现了两个顿号,你认为哪个更恰当?明确:顿号好。逗号的停顿太长,把“浪淘尽”与“千古风流人物”割裂开来,读起来不容易区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一样,这句词的停顿是很短的。(3)顿号除
4、了表示短暂的停顿外,还有表示并列的作用。从并列的角度把浪淘沙和历史淘尽风流人物、“人道是”和“周郎赤壁”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明确:浪淘沙和历史淘风流人物放在一起,由景及人,既形象又传神。许许多多风流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淘沥而出,并熠赫一时,但最终又被如大浪般的历史所淘尽,这样,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就含蓄地表达出来了;“人道是”和“周郎赤壁”放在一起,表明作者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周郎赤壁,之所以这样写,只是为了借景抒情,照应题目中的怀古。(4)作者怀古必须要有古迹,那么他看到了怎样的古迹?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J(5)把这五句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通过想象在头脑里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念奴娇·赤壁怀古 细微 意蕴 念奴娇 赤壁 怀古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