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在本文中的表达效果。2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3 .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这则寓言的神话结尾和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1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静听。(附: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
2、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2 .师述:这是歌星江涛演唱的一首愚公移山,富有诗意的歌词给予了愚公精神的高度评价。那么,愚公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后人感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探讨什么是愚公精神。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一)作者简介。(二)创作背景。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三)文体常识。寓言寓言是用比
3、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寓言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四)字词积累。1.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惩山北之塞(苦于)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通“直”)杂然相许(纷纷的样子;赞同)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
4、样?)且焉置土石(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往返)汝之不惠(通“慧、聪明)固不可彻(通达,改变)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2.文言现象。通假字Q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一词多义。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句末语助,加强语气)而:面山而居
5、(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古今异义。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冀之南,汉之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北山愚公长息臼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一种味道。词性活用。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
6、向着。聚室而谋曰聚:使动用法,使聚,把召集在一起。特殊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二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归纳主旨。1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熟悉内容。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随后老师随机挑选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3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旨。4 .知名回答后,教师小结。明确:本文
7、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二)理清结构。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2 .指名回答后,教师评价小结。明确:第一部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愚公提出移山主张和对智叟阻止移山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全文的核心。第三部分():天帝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四、课堂训练,熟悉内容。1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同桌听。2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五、布置作业,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愚公移山 24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