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吴道子的遗迹.docx
《寻找吴道子的遗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吴道子的遗迹.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元代汤画鉴说:“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宋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亳末。出新意于法度之品,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对吴道子的地位和成就做出高度评价。吴道子故里在洛州阳翟(今禹州鸿畅),长期浪迹东都洛阳。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他的遗迹留存,而中原地区的遗迹和记载传说最多。唐人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载:“吴道玄,阳翟人初名道子
2、,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唐人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载:“吴道玄,字道子,东京阳翟人也。”禹州,是大禹初封之地,谓“大禹之州”。夏王朝曾定都于此。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商灭夏后,仍封夏禹的后裔于此,称为夏亭。战国时期,北方翟人入居,因处嵩山之阳,改称阳翟。王伯敏在中国画家丛书一吴道子的年表中说:“公元729年(即开元十七年)禹州法融寺建成,寺僧明觉请其归里画两壁。”法融寺建在吴道子故里,河南通志卷五十寺观载:“(禹州)法融寺,在州城西南,唐开元十七年创建,明洪武七年重修。”现鸿畅镇山底吴村的画圣吴道子纪念馆中有重修法融寺碑,碑文曰:“重修法融寺,金妆正
3、殿、西殿、天王殿神像记:禹西南四十里九山之右,有寺曰法融,于唐,至今已几为更新矣!碑碣可考,无容赘也。”据法融寺碑记载,这里“山环水抱,擅四方之灵气”,“群山层峦,宛若星拱;岗阜蜿蜒,起伏犹龙;河流交逝,旋绕如带;云烟岚光,气象万千,诚为一方巨观也!”吴道子故里的确切所在地就是山底吴村,又名吴家村、画匠吴,位于禹州西南二十公里处。今村北的三峰山上有20世纪末建造的吴道子墓园。这里南有九龙山,北有三峰山,旁有蓝河,山环水抱,环境优美。不过法融寺与吴圣祠今皆不存,寺中吴道子所画两壁也无从得见。山底吴村曾有吴圣祠,祠堂坐东朝西,门楼镶嵌一匾额,上书“一峰圣堂”,匾额现存于吴道子纪念馆。吴圣祠有三间正
4、殿,主楼曾供奉吴道子塑像。门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牌。吴圣祠主体拆毁于1974年,材料用作建学校,按郭水林先生吴道子故里辨(郭水林编:画圣吴道子轶事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0页),吴圣祠原址围墙和殿堂基石至1989年仍存,曾经用于上香的香炉和铜制供盘,当时也存于纪念馆,据载,供盘椭圆形,长轴32厘米,短轴24厘米,中有喜鹊登梅图,落款“仿吴道子写法,东湖居士临”,可惜今皆不存。另有重修圣祠金妆神像碑一块,碑文曰:“且夫峰山之阳,蓝水之左,有九山焉。吴圣祠其始不知创自何时,延于今。”另有一碑字迹残缺,仅可辨认部分碑文:“大明天启二年,岁次壬申,朔月初十日南禹州鸿畅前吴家村修
5、盖(吴)圣祠每月望日祀道子。”山底吴村东北有一石拱桥,桥上曾建有“祖师庙”,庙里供有吴道子塑像。之所以称“祖师庙”,是因为吴道子被民间画师和油漆彩绘与塑作行业奉为祖师,万金玉匣记载:“一百二十行手艺祖师开载于后吴道真人,油漆拨塑祖师。”王钧初中国美术的演变中也说:“通考工匠之工作,其渊源则一本于古代的旧法,而其行会所崇奉之神圣如画家及雕塑家(油漆彩画也在内)所敬奉者为吴道子,且其所秘传之口诀及规矩,都各有所本。”全国曾有很多供奉吴道子的祖师庙,此为其一。这个祖师庙与吴圣祠相同,也是坐东朝西。据说庙旁还曾有一株古槐,槐树根包裹着一块巨石,就是远近闻名的“桥上庙,槐抱石”。祖师庙在“文革”时被毁,
6、桥基仍存,在遗址挖出一块残碣,文字残缺,仅能辨识“道子忠厚长者道子宠异褒”等字样。山底吴村流传有不少吴道子的传说故事。吴道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小便在山上放牛。据说村北的三峰山之阳,桑谷洼的东坡便是吴道子放牛之处,叫“放牧坡”。那里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坡上还有个石椅子,据说是吴道子放牛休息常坐的地方。牛喝水之处,叫饮牛坑。山顶有个山洞,相传有次吴道子放牛遇雨躲避的地方,故曰“祖师洞”。九龙山山势起伏,有九座山峰,像一条龙盘踞于此欲饮蓝河之水。山底吴村处于九龙山的龙头位置。山上有十八个彩石洞,内部相通,曲折幽险,长数里,有些较宽阔如庭院大小,有些狭长如回廊,中有泉水,甘洌可口。彩石洞盛产一种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找 道子 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