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docx
《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寒地水稻主产区阶段性低温冷害及其他灾害频发,造成水稻插秧返青期死苗、分巢期群体生长延迟,干物质积累不足,难以搭建高产框架;孕穗期颖花发育畸形,开花期授精不良,后期籽粒灌浆不充分,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受损、品质降低,稻农种稻效益下降,严重威胁我国口粮安全。寒地水稻抗灾生产已经成为常态。该技术通过品种布局、栽培调控、耕作措施的结合,实现了灾年减损保稳产,常年增产促丰收,解决了寒地水稻安全生产的难题。通过抗冷稳产水稻品种筛选及区域布局防灾,钵育壮苗、适时插秧、侧深施肥、促进灌浆避灾,优化施肥、壮体健群、适时灌溉抗灾,秸秆
2、还田、提升地力、秋翻整地抢农时稳灾;实现了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安全生产,保证水稻稳产、优质,维护了稻农种稻效益,保障了国家口粮安全。(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水稻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资助下开展本技术体系的研究、集成与示范。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大面积推广、应用。2019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585.4千克,较常规生产田增产8.3%;2020年在黑龙江省通河县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530.1千克,较常规生产田增产5.3%;2020年在吉林省松原市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753.5千克,比常规生产田增产7.6%。2018-2020年该技术在黑龙江省累计
3、推广735.73万亩,在吉林省推广79.25万亩。(三)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低温冷害成灾的风险,提升了寒地水稻生产抵御低温的能力。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实现轻灾不减产,重灾减损15%以上,常年增产5%以上。自2018-2020年推广应用该项技术以来,黑龙江省累计增收稻谷1.98亿千克,吉林省累计增收稻谷0.24亿千克。二、技术要点(一)品种选择:运用抗冷稳产水稻品种是实现减灾保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需注意两点:一是应选择适合当地积温或稍早(少IO(TC积温)的水稻品种,严禁越区种植。二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抗冷、稳产、优质品种,降低障碍型及混合型冷害造成瘪粒及空壳的风险,维持
4、较高的粒重及结实率,降低灾年水稻产量损失,实现水稻品种区域布局防灾。参考品种:积温2900。C以上:吉粳511、吉粳528、吉粳515、吉粳816等;积温270(TC-2900C:松粳19号、哈粳稻2号、龙稻18等;积温2500C-270(C:绥粳18、绥粳19、龙粳21、牡丹江28等;积温23002500:绥粳15、龙粳31、龙庆稻3号、龙粳57等;积温210(C-230(rC:绥稻4号、龙粳47、龙庆稻5号、龙盾106等。(二)培育壮苗:一是钵育摆栽技术:该技术能够保障水稻移栽无植伤,增强秧苗移栽期抗低温能力,从而实现早生快发,较盘育苗比,可提前生育期3-4d,活动积温在2100oC-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稻 低温 冷害 减灾 关键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