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出土带钩浅述.docx
《寿县出土带钩浅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县出土带钩浅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寿县出土带钩浅述带钩是古代束腰丝带一端的装置,是古代男性服饰专用的生活用品,经历几千年演化成为皮带头,成为当今男士和窈窕淑女的必需品。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带钩为良渚文化时期的玉质带钩。据现有史料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庄子内篇消遥游第一中肤箧记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淮南子说林训:“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这几处文献中的“钩”均指带钩,古又称“犀比”“鲜卑”“师比头”等。带钩是古代人身份的相征,一般平民阶层没有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佩带。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等。战国时期兴起至汉代达到鼎盛,南北朝逐渐消失。其形制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有棒形、琵琶形、雁形、T字
2、形、虎形、蟠螭形等;制作工艺有鎏金、错金银、镶玉和宝石等。当时的王公贵族和社会达人所佩的带钩最为精美,无与伦比,是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的完美体现。带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钩首,二钩身,三钩钮。钩首主要用来和腰带相扣,起到连接的作用,钩身一般都具有装饰性,而钩钮是腰带和带钩的固定关键点。寿县地处淮河沿岸,曾是楚国最后的都城,汉代是淮南国的王都,因此寿县出土的带钩,虽然受古代中原地区的影响,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寿县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共收藏六十多件带钩,笔者遴选一部分战国至六朝带钩,以飨各位读者。寿县出土的战国时期带钩一般都是造型做工拙朴,线条简洁明快,以实用性为主,其钩身一般装饰较少。战国鎏金铜带钩,
3、通长7.1厘米,宽2.3厘米。1966年11月29日寿县化肥厂排水渠工程出土。带钩通体鎏金,钩身饰有蟠螭龙纹。螭龙身体扭曲呈S形,螭首高仰,盘在两圆形凸起上,凸起中心原各镶有一颗宝石,螭龙身饰绳索纹。钩身背面有一圆形钩钮。钩颈细长,截面呈长方形。螭龙钩首,龙首回望,双目圆睁(见图1)。战国T字形带钩,通长7.75厘米,通宽4.4厘米。1966年11月29日寿县化肥厂排水渠工程出土。钩呈T字形,从正面看似一架正在飞翔的战机。钩身截面呈五棱形,中间起脊,身尾部置对称半圆柱。钩身背面置一圆形钩钮。钩首呈扁圆形。此器线条流畅,简洁粗犷,是带钩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见图2-1图2-3)。战国透雕蟠虺纹铜带钩
4、,通长7.7厘米,宽3厘米。1980年4月淮南市唐山公社九里大队开挖九里岗河出土。钩身近似方形,饰饕餐纹,饕餐头顶部饰有四条两两对称的蟠虺纹。虺龙扭曲相互缠绕,尽显张力。虺龙头部扁平,顶部饰有两圆形凸起,双目圆睁,似随风而起,有翻云蹈海之势。虺身中间起脊,两侧饰连珠纹(见图3-1图3-3)。战国透雕虎纹带钩,通长6.2厘米,通宽2厘米。1966年5月寿县原爱国公社槐店大队农中生产队出土。钩身采用透雕的手法饰有一只猛虎,虎后腿屈于腹下,尾上扬呈S形。曲颈,虎首回望,虎口大开,衔有一圆球,似在玩耍,憨态可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虎臀部饰有一团菊花纹,虎身有竖形肋条纹。钩首为蟠螭纹。钩身背面有一圆形
5、钩钮(见图4-1图4-3)。战国铜带钩,通长6.2厘米,通宽0.9厘米。寿县八公乡(原八公公社)陆郢大队陆郢生产队黄家牌坊出土。钩体细长,器身表面圆润、饱满,线条流畅自然。钩首截面呈长方形。器身背面有一圆形钩钮(见图5-1、图5-2)。汉代以后的带钩制作工艺更加完善,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精品之作。寿县也出现相对复杂的错金银工艺,是寿县汉代出土带钩的代表之作。汉错金银琵琶形铜带钩,通长12.4厘米,通宽2厘米。寿县刘岗镇(原双枣乡)双枣村出土。钩身整体呈琵琶形,器身表面满饰错金银云气纹。钩首为龙形,蒜头鼻,一对圆眼,双剑眉,头上有双绵羊角。背面通素,置有一圆形钩钮。钮表面采用错银技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寿县 出土 带钩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