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服饰赏析.docx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服饰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服饰赏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IigMi赏析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一个时代,其繁荣景象映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服饰方面,便是雍容华贵。庆城地区出土的唐代仕女俑,正是对唐代服饰文化的生动诠释。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关键词:庆城:仕女俑;唐代女性服饰唐代在思想文化上兼容并包后所呈现出来的恢宏大气、开放包容、自由宽松的精神气质,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文化气象,而唐代仕女俑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一朵艺术奇葩。2023年5月13日,庆城县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云想衣裳花想容唐代仕女俑彩绘”主题社会教育活动,讲解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带领孩子们了解了唐
2、代的审美和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知晓了唐代女性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装扮,领略了唐代所崇尚的女性丰腴之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深受好评。下面我们就对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的服装样式进行赏析。一、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概况唐开元十八年(730)彩绘灰陶仕女俑(图1),国家一级文物。通高43、台座厚3厘米,重3414克,两脚尖残损。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唐开元十八年(730)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2),国家一级文物。通高43、台座厚2厘米,重2602克,右脚后、腰背部残损,已修复。2001年4月23口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唐开元十八
3、年(730)立式彩绘灰陶仕女俑(图3),国家一级文物。通高41、台座厚2.5厘米,重2434克,翻领左边残缺,颈断裂,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唐开元十八年(730)彩绘灰陶牵马俑(图4),国家二级文物。通高38.5厘米,重2514克。颈、右臂断裂,领及后襟残缺,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出土于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自然村中山梁穆泰墓。唐代彩绘灰陶女俑(图5),国家三级文物。高11厘米,重65克。颈断裂,已修复。2001年4月23日庆城镇封家洞砖墓出土。唐代彩绘灰陶女俑(图6),国家三级文物。高9.5厘米,重60克。颈断裂,已修复。2001年4月23
4、日庆城镇封家洞砖墓出土。二、唐代女性服装样式分类在唐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经济上空前繁荣,文化上兼容并蓄,体现在服饰方面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唐代妇女服饰的主要样式有襦、裙、披帛、撰头、鞋履等。下面就以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为例,对上述样式进行鉴赏。(一)襦襦与袄、袍、衫一样,均属上衣,襦则是其中最短的一种。“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便是东汉诗人辛延年对襦的准确描写。由于其袖窄、紧身,不仅便于做事,还能凸显身材,因此受到广大女性的喜爱。唐代的襦一般狭窄短小,有夹衣和棉衣之分。在穿戴方式上,多采用对襟,衣襟敞开,不用纽扣,将其束于裙内。襦的领
5、型有交领(图1)、圆领,甚至翻领(图6)等:颜色方面则有红色(图3)、白色(如段简璧墓壁画仕女图)、淡蓝色(如段简壁墓壁画持扇仕女图)、淡青色(如新城公主墓捧果盘侍女图)、淡土黄色(如新城公主墓墓室三女侍图)、橘黄色(如韦贵妃墓室四天井西壁双螺侍女图)等。(二)裙裙在唐代妇女中十分盛行,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均以裙为日常穿着。其样式也是丰富多样,包括纯色裙、条纹裙等。上述唐代仕女俑中,图1是青绿色裙,图3、图6为红色裙,而红色裙是盛唐时期十分流行的裙子。条纹裙则在唐代墓室壁画中十分常见,有红白相间、黑白相间、黑蓝相间、黄白相间等。在穿戴方面,唐代妇女一般将裙子的裙腰系得很高,把襦或衫束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庆城 博物馆 馆藏 唐代 仕女 服饰 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