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穷人》(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穷人》(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4穷人(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板块教案14穷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2 .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 .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4 .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教学重点1 .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形象。2 .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初步领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课前准备3 师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制作课件。4 .打印本课二维码中的类文哦!冬夜的灯光。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5 .收集身边人物具有美好心
2、灵的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2 .根据人物身份和关系,概述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揭题,了解作者活动1导入课题,提出疑问1 .谈话入题:“穷人”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2 .板书课题:穷人3 .提问: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了什么?预设: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活动2交流材料,了解作者1 .过渡:为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2 .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的内
3、容,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一读。3 .师生交流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和穷人的写作背景。操作指导:本环节的教学,在理解“穷人”的意思的基础上,对课题提出疑问后,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出发,畅谈自己看到的、理解的“穷人”。由谈话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开启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1按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1 .出示自学提纲,指名读一读。课件展示:(1)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2)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写写批注。(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 .学生小组内自学,教师巡视。活动2检查自学效果1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齐读。2 .轮流朗读课文,要求
4、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3 .学生纠错,师生共同正音释词。课件出示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视学生朗读情况而定。)(D正音:自作自受:这里的“作”读ZUb,不读ZUG。张罗:读ZhdngIuo,“罗”在这里要读轻声。(2)理解词语的意思。课件展示: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忐忑不安:指心里七上八下心神不宁。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书写动漫。“澎、湃、淋、掀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右部单拿出来又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右部写得紧凑些。“嘿、唉、嘛”这三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口字旁书写时要
5、偏上一点儿,而且要窄一点儿,小一点儿。(4)学生练写生字并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4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具体内容)操作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字词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字词,然后针对重点内容来检查自学效果,相机做指导,以此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板块三理清脉络,感悟“穷”字活动1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5 .生自由朗读课文。6 .生自主交流: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课文讲
6、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展示: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7 .引导学生根据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并给每部分提炼小标题。课件展示:盼夫归来一一探望邻居,抱回孤儿,忐忑不安一一渔夫回家,夫妇商量,不谋而合8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读一读。9 .小结: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就能很快把握小说的情节。活动2深入文字,
7、了解“穷”字1 .导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穷”意浓浓。你能找出课文中写了哪几个“穷人”吗?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穷”?2 .引导学生交流“穷工预设:生1:通读课文后,我了解到课文中的“穷人”有:桑娜、渔夫、西蒙。生2: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从渔夫和桑娜的忙碌可以看出“穷”:丈夫很早出海,桑娜“补破帆”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的生活很拮据。生3: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
8、庭。师:从屋内装饰看出“穷”。生4:我从桑娜沉思的语句中“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勉强填饱肚子”“光着脚”“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能体会到“穷师:从“吃”和“穿”看出“穷二生5:从“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等词语中能体会到“穷二师:从“住”看出“穷3 .交流怎样读好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1)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语调。(2)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J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中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读时应加重语气。(3) “心惊肉跳”一字一拍,结尾语调放低,读出仿佛不敢想的样子。(4) “古老的钟始
9、终不见丈夫回来。”句中的“十下,十一下”读重音。4.小结:不管是桑娜的沉思还是恶劣的环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和西蒙家的“穷二在这样“穷”的情况下,桑娜一家做出收养孩子的决定容易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操作指导:本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应抓住“穷”这个字眼,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语调,去感受文中穷人生活的穷苦、艰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人物勤劳、善良的品质。板块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难,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面对已故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他们毅然选择了收养,给原本贫穷的家庭又增加了很大的负
10、担,这真是雪上加霜啊,他们能熬过去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布置作业: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透露着“穷”这个信息,可能是一个词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去找一找,和同学交流交流。操作指导:设置悬念,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上,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小说,这样才会读有成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淳朴善良的形象。2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3 .根据提供的语境,结合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1 .听写词语:汹涌澎湃、风暴、轰鸣、阴冷、糟糕、忧虑、心惊肉跳。2 .集
11、体校对,订正。3 .选择词语说一说小说营造的环境。4 .导入:贫穷的桑娜一家在自身难保的状态下,做出收养两个孤儿的决定非常不容易。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一同走进以桑娜一家为代表的穷人的生活。(板书课题)操作指导:选择词语描述小说营造的环境时,要先引导学生把上述词语分分类,看看哪些是描写环境的,哪些是描写人物的;然后考虑哪几个词语可用在同一个语境中。板块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活动1体会桑娜的善良1 .导学: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动笔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这些语句刻画出主人公怎样的形象?可以加批注,可以把感受说给同桌听。(生自由读文,画句子)2引
12、导学生汇报交流:桑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展示)(1)桑娜很勤劳。指名读句子,说体会。预设:生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J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很穷,但桑娜很勤劳。生2:”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体会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过渡:能够抓住细节描写来体会,真不错。我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A.这是什么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3、?(环境描写、对比。)B.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C.画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小结: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2)桑娜很善良。指名回答:从桑娜去看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孩子中,可以体会到桑娜很善良。过渡:收养两个孩子,这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壮举,可是当时的情况怎样呢?谁来读读相关语句?(指名读)小结:对于这样一个有了五个孩子、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苦家庭来说,再收养两个孩子,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又增加一个包袱,足见桑娜的善
14、良。3.品读复杂心理,再识善良品格。(1)提问: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课件展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很厉害”?“这样做”是指怎样做?“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2)指导朗读、品悟。“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不假思索地抱回两个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纯朴善良的本性。这句话应怎样读?(生自己练读,指名读)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指名读句子。课件展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15、?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A.理解“忐忑不安二B.再读,体会: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预设:生: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沉重,西蒙的两个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她对丈夫的爱和对孤儿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心里产生了矛盾。再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多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表明了桑娜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大家再读,用心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包含了哪些情感?(学生读,汇报)桑娜的“忐忑不安”包含害怕、自责、决断。虽然桑娜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但是她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学生练读,指名读)(3)小结:是啊,丈夫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丈夫能同意吗?我们也替桑娜捏了一把汗。从桑娜的矛盾心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穷人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而穷人们又是那么善良,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的特点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