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霞帔及凤冠初探.docx
《明代霞帔及凤冠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霞帔及凤冠初探.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明代霞帔及凤就探摘要:霞帔和凤冠是明代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明代霞帔的来源、形制、纹饰以及凤冠的制作工艺、构成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窕。揭示了霞帔及凤冠在明代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通过严格而完善的制度规定,霞帔和凤冠成为命妇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服饰符号。关键词:明代;霞帔;凤冠一、霞帔霞帔也称霞披、披帛是宋明以来重要的冠服之在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的礼仪制度、服饰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特定时期权力、地位的象征,给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很大的影响。它的形状类似于围巾,披在肩部,有后无前,像两条彩带绕过头颅披挂于妇女的胸前。披帛由两条罗带构成,两条罗带一端裁成斜边缝合,使之呈尖状,并在尖上坠有金
2、玉坠子,另一端则短且平直。这一形制自宋代沿用至明代,到明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控制,进行逐步修改、定制,成为一种重要的礼服配饰,霞帔的使用达到了高峰。(一)霞帔的起源与形制。霞帔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帔,隋唐时期窄而长的帔演变成了披帛,逐步成为披在两臂之间、舞之前后的一种飘带。后来因为帔子看起来美如彩葭,固有霞帔之美称。宋时,霞帔作为种命妇礼服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唐代披帛的延续,并随品级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装饰。到了明代,霞帔形似两条彩带,绕过头颅,披挂于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明代时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霞帔,但是只有后妃可以用朱色、金秀龙凤文,其他妇女只能用深青色不修文的帔子。而民间女子只能在结婚时
3、才可以穿凤冠霞帔,俗称借服工明会典卷六十记载永乐三年亲王妃冠服着“大衫霞帔,衫用大红,纹丝纱罗随用:徽帔以深青为质,金绣云霞风纹,丝丝纱罗随用:金坠子亦级凤纹;鞠衣青色,如深衣制,胸背绣云风纹,丝丝纱罗并各色随用,惟不用黄;燕居服用素。“世子妃冠服,永乐三年定,舆貌王妃同,惟冠用七翟。”郡王妃冠服“大衫霞帔、衫用大红。丝丝纱罗随用。霞帔以深青为质。金绣云霞翟文。丝丝纱罗随用。金堕子、亦级翟文。(二)明代霞帔的纹饰。翟纹:一品和二品命妇以及郡王妃和公侯霞帔规定用翟纹。翟是一种鸟类,从狭义上讲,翟、聚与雉通。埠雅释鸟中说雉“其交有时,别有伦,而其羽文明,可用为仪。故古者后服三翟。一日聚翟,画以聚雉
4、:二口谕翟,画以榆雉;三口阙翟,言刻缙为之,阙而不画。聚素质,谕青质,青质,仁也;素质,义也;备五彩焉,礼也。地道尚义,故后妃之德,义以为质,而文之以礼。”由此可知翟藉以寓意后妃之德,要求仁义礼德兼备,故对高级命妇也有这一品德要求。孔雀纹:三品和四品命妇的霞帔用孔雀纹。孔雀亦作孔鹊、孔爵。民间视为瑞禽。它体大尾长,集百鸟美羽为一身,尾羽张开形如扇面,金翠斐然,甚为壮观,故常用于服装纹饰及首饰造型。孔雀爱美,尔雅翼中说然尤自珍爱,遇芳时好景,闻弦歌,必舒张翅尾,眄睐而舞。鸳鸯纹:五品命妇的霞帔用驾鸯纹。坤雅释鸟中称:鸳鸯,匹鸟有恩者也,其注说“鸳鸯,凫类也,雄雌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代 霞帔 凤冠 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