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x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水调歌头授课时数1课时所用教书书名及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教年级高三所教册次、单元上册、第五单元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应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本节课紧紧抓住苏轼的三次“问月”为线索,通过探究、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逐层分析苏轼的三次思考,并在苏轼的“问月”与“自我突围”中,体会其复杂情感与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水调歌头选自沪教版高三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书写亲情、故园情的同时,也表
2、达了作者的志趣抱负。水调歌头抒发了苏轼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借酒兴发想,对明月抒怀。全词情感波澜起伏,折射出作者的胸襟,及其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二)学生情况分析1.能力基础高三学生已经学习过宋词,并且接触过不少苏轼的名作,如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等,对于苏轼及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词大意,但高中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解本词表达的复杂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点拨。2.心理状况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通过文本细读与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以三次“问月”为线索,体会作者对于时空、仕途、人生的思考
3、,进而理解其复杂情感。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问答等方法,理解文意,领悟本词整体风格。2 .以三次“问月”为线索,探究苏轼矛盾郁闷与澄明豁达的复杂情感,学习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自我突围与乐观旷达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探究苏轼的两次“突围”,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二)教学难点:领悟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五、教学方法教法上,采用问答法、点拨法、讲授法,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六、教学设计过程(一)配乐蓄情,情境导入导入语:在九百多年前的中秋
4、夜里,诗人苏轼在超然台上痛饮大醉。面对兄弟的分别、宦途的险恶,他郁结苦闷、思绪万千。是应坦然处之,还是消极逃避?苏轼提笔挥毫,把酒相问,写下了中秋绝唱水调歌头,在与月亮的对话中探索人生真理。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苏轼的“把酒问月”上,共同品味他的复杂情感。(二)创设问题,引出线索师:请同学们把词中“问月”的地方划出来,并加以说明。明确:苏轼共三次“问月”。第一次“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二次“问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第三次“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我们一起“穿越”回“丙辰中秋”,看看苏轼在三问月亮中,又抒发了怎样的复杂情感?I(三
5、)围绕“问月”,层层探究【设计意图】抓住“问月”为线索,分析苏轼的三次思考,进而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同时,通过情景朗读、配音朗读、分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1.“一问月”:醉问一对时空的思考一开篇,诗人苏轼没有渲染月色的美好,而是奇峰突起,仰天劈头一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酒醉问时空宇宙,对那无限时空里的明月,既感到迷惑,又向往渴望。此外,大家还感受到了什么?明确:苏轼的洒脱和豪放。为什么一开篇,苏轼就对着月亮思考时空呢?明确:自唐朝以来,文人们就惯用时空开篇,借此创造高远的时空境界。而且结合小序中的“大醉”,苏轼“问月”时带有醉意,想象便愈发丰富,醉
6、问时空。苏轼用总揽时空宇宙的问月摄起全篇,创造了一个清丽雄阔的时空境界。活动:请学生模仿演绎苏轼“把酒问月”的情景,并由学生点评。2.“二问月”:惑问一对仕途的思考教师简述苏轼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宫阙”和“寒”的含义。展示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拜相推行变法。苏轼因与变法者政见不同,备受排挤、陷害,还差点被治罪。无奈之下,苏轼被迫自求外放,下调到密州。提问:结合苏轼的经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宫阙”和“寒”有什么含义?明确:“宫阙”象征着朝廷;“寒”则象征政治斗争。提问:第二次“问月”中,体现苏轼情感起伏的关键词有哪些?明确:“欲”表示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调歌头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