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篇学视阈下的中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篇学视阈下的中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汉语语篇学视阈下的中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一、汉语语篇学介入语文教学的依据及内涵语篇研究在我国早有渊源,早在王充的论衡里就有“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有章句也,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地提出了汉语语篇的本体论、写作论和阅读论。至现代,叶圣陶、夏可尊、马相伯、王力、吕叔湘等先生都对语篇学有过研究,他们着眼于语文教学,系统地解释汉语语篇的写作机制、阅读方法。但贡如云先生指出,我国传统的语篇研究认为语篇只是语言的应用而不是语言的本体。所以,有必要引进现代语篇研究成果。韩礼德创建的系统语言功能学理论认为,所谓“语篇”,即人们使用语言构组言语
2、的过程及其结果。语篇是具备鲜明特征的对话系统,具有交际性;语篇注重文本的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具有整体性。海姆斯认为任何一个言语事件至少由16个要素构成,他将这16个要素归并为八类:背景、参与者、目的、行为顺序、格调、语式、准则、体裁。海姆斯论证的特点是按照言语事件发生的顺序逐次推进。始于背景(情境),终于体裁(语类)。伯格兰德和德雷斯勒的语篇语言学导论认为:凡是语篇都必须满足如下七个条件,即: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互文性。汉语语篇的表述逻辑具有多维、复杂、形象与抽象结合的特征。以上理论诞生于印欧语系,成长于印欧文化传统,其对于语篇分析的语言系统未免与汉语语篇有着隔膜与疏
3、离。鉴此,依据现代语篇研究方法,丁金国教授将汉语语篇的特征抽象为:功能的对话性、语脉的连贯性、结构的层次性、语体的监控性。笔者认为,丁金国教授的汉语语篇学理论有利于分析汉语语篇系统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抽取表意系统和外部结构形式的关联,从而探索出语篇解读的依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二、基于汉语语篇学的文本细读实践路径分析下面尝试依据上述理论分析鲁迅散文名篇阿长与山海经,试图检索出传统分析方法所未抵达之处。1 .语篇功能的对话性丁金国教授在语篇特征探析一文中,曾列专节讨论语篇的对话功能,他认为:“对话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言既出,就将言者的各种人文要素暴露出来,想躲都躲不掉。对话看似自由、漫芜、
4、无拘无束。实际上,发话先后、言谈长短、详略,语调声气的快慢、语势运行曲线模型,以及言内义与言外义等,都要受对话结构的制约,其内在都有对话规则所调控J(I)文中显而易见的对话是长妈妈与“我”多次当面交流:“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阿妈,恭喜J“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对话的条件是言说双方的在场和互动。这几句对话描写生动有趣,长妈妈和“我”的现场互动生动形象,教学时注意这一点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体验。(2)另一类是独白,比如: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需要加以注
5、意的是,独白从本质来说依旧是一种对话,有表述者和接受者。因此,分析独白的作用和意义仍然要借助前后文的语义关联性。这一句的前提是长妈妈给“我”宣讲自己有所谓的神力,可以使得大炮炸膛,于是“我”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敬意。这时候却得知隐鼠被她踩死了,就决意报复:当面叫她阿长。但是这个报复的举动因为长妈妈宣扬神力在前,不免觉得有点危险,所以自己内心深处进行可行性分析。因此虽然是独白,但是仍然有语境,有受众。读者可以看出这是逐层递进的心理演变。尤其是到句尾的时候,读出来的是疑问语气,但是作者却加上了感叹号,这个感叹号其实意味着“我”内心深处对于长妈妈的宣战:我不怕你!(3)文本的对话性还体现在作者刻意强化的
6、读者意识。作者在表述的时候有意识的制造读者在场的氛围,使读者自然地产生和作者对话的感觉。比如文章的开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一句中,作者特别强调“已经说过”,这就使读者自然产生早已和作者交流过的感觉。如果去掉这四个字,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再比如: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这一节写作者直接现身,将言说对象(读者)直接拉到眼前,倾诉少年时的深刻心理印记,使读者在读完前文之后的印象得以再次加强。据此可以理解,对话性是语篇产生和定型的本质,是语言功能
7、实现的根本形式。在显性的对话形式背后,包孕着丰富的隐形内容。借助语篇学的功能对话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走进文本细微处。2 .结构的层次性现代语篇学研究者按总体结构(三段式、四段式等)、内部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等)、语脉流动(单线流动、复线流动等)等方式对于语篇的结构类型几乎做了全面分析,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是语脉流动结构。简而言之,语脉的结构链,在古典文论中总结为“起、承、转、合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是“承”和“转”(因为多为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妙处的)。在承转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多是关联语句和词语。比如以下句子: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这一句转折下的极
8、妙。前面的语境是对长妈妈睡姿不好的贬低,那么转折过后该是对长妈妈的褒扬了吧?谁知接着还是贬抑,这个过渡(承)是在连续转折中完成的。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由于前文对繁琐的规矩不厌其烦的描绘,使我们的批判情感逐次加深。此处用“然而”一转,我们以为会是转向赞美,谁知下文接踵而至的是长妈妈荒诞不经的自我表扬。此句中更微妙的情感表述还在于“有一时”,表示敬意停留时间短暂,为下文为隐鼠复仇埋下伏笔。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
9、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两句形成了一个呼应结构。从开头读来的时候,读者对“无法可想”得出的印象多半只是连母亲也没有为“我”争取来更多的席子,“我”就更没有办法了。但是读到后来,知道“伟大的神力”之后,多半有会心一笑:和有“神力”的长妈妈怎么争呢?“我”所思量的“无法可想”多半会与此相关吧?此处的照应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3 .语体的监控性语篇生成的开始,作者就有了语体的模型,不同的语体相应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回忆性文章几乎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在语体形成过程中,作者会因为不同的主旨表达要求,对表述方式作巧妙地调节。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在文章各处对保姆长妈妈不同称呼的选择显示了鲁迅认
10、真地权衡。本文开章明义,界定了长妈妈在不同人物口中的定位:长妈妈。是母亲和其他人对她的客气称呼。例如“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为“我”争取睡觉的席子时这样称呼。阿妈。“我”对她亲昵的叫法。阿长。祖母这样称呼她。因为祖母年纪长辈分高。但是作者出于不同的表述需要,行文中对保姆长妈妈的称呼有巧妙地转换。细读文章可知,“我”在为隐鼠复仇的时候,当面叫她阿长。不用敬称甚至于不用客气的“长妈妈”,而是直接像祖母一样称呼“阿长”,显示出愤怒和憎恶。那么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在“我”完全消弭了仇恨转为完全的敬意之后,在多年之后充满思念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有“长妈妈即阿长
11、”的称呼并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其中别有深意。那就是成年的鲁迅在满怀深情地写作之时,不免对于少年时的不更事有着后悔。还有,文章题目为什么定为阿长与山海经?为什么在题目中用“阿长”这个表示憎恶的称呼,而不是更有怀念意味的长妈妈、阿妈?钩沉全文,在长妈妈为“我”买“三哼经”的时候,“我”对长妈妈还处于“战争状态”,情感上是因为隐鼠之死极度抵触的时候。但正是“我”所仇恨的“谋死隐鼠”的凶手不惮烦劳为“我”买来朝思暮想的“三哼经”,这不由得“我”不惊诧她的“伟大的神力二可见,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题目不仅仅揭示了中心事件,还埋藏着情感的曲折深化以及叙述的层次性。由此,可以看出人称置换的艺术技巧带来了叙事态度叙事情感的变化,同时使意味深长的语言包含了内在的叙述张力。结语语篇学视阈下的文本细读立足点在于文本本身,强调从语言文字出发,逐层深入直至抵达文本的意脉深处。在此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创造力。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引入汉语语篇学理论进行文本细读,可以成为解释文本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比较更有操作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批评理论指导的文本细读法只关注文本细微处的缺憾,能够从整体着眼,逐层深入到文本的文化精神,其精义在于始终指向师生阅读的人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