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胡文化对战国时期赵国军事文化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胡文化对战国时期赵国军事文化的影响.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浅析胡文做寸战国时期赵国军事文化的歌向战国时期的赵国,居于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而同时又与胡人相邻,所以赵国不可避免的要吸收胡文化的先进之处来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以求在战国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获的胜利。本文主要探讨了赵国“胡服骑射”对胡文化的引入,以及胡文化对赵国军事文化的影响。战国;赵国;军事文化;胡服骑射;胡文化一、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形势战国时期前承春秋、后接秦汉,是秦统一中原前,东周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国无宁日,岁无宁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消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经过三家
2、分晋、田氏代齐,赵、魏、韩、齐等诸侯国开始跻身诸国之列。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生存空间的稳定和实现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的野心,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逐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各国资源的集中和各国以强兵为目标的法家改革使得国家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赵襄子即位之初,通过收复中牟,兼并北方的代国,与知、韩、魏三家共分范、中行氏之地,又与韩、魏两家共分知氏土地等一系列活动,使赵国疆域得到空前扩张1。赵国疆域己含括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2、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等地。但从战国七雄整体实力来看,此时的赵国实力还不是最强大的,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
3、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三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而此时赵国处于四战之地,“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3”,不仅要面对与之争衡的中原大国,同时还要和游牧民族交战。在这种险恶的军事环境下,赵国曾经多次在战争中失利,甚至一度还面临亡国的危机4。在这样的环境中赵国统治者不可能不采取强兵的措施以保障国家的安全。于是,赵氏集团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开启了学习胡人军事技术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的改革。二、赵国早期发展中的胡文化现象赵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北、
4、东、西三方均与胡人相近,双方在联姻、贸易、战争等方面多有交流,这种胡文化与赵文化的交流有其时代的特殊性。首先,赵氏在立国前后的领土扩张中,重视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拓。这些开拓的“蛮夷之地”,一部分来自三家分晋前赵氏从晋国那里获得的封邑,而这些封邑中很多是晋国从周边狄人那里获得的。还有一部分土地则是赵氏直接通过武力征战的手段从狄人那里获取的。史记赵世家中有一段关于“宝符”典故的记载:“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毋恤还,曰:已得符矣。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於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赵简子直到临终前也不忘掠取常山以北的代地来扩张自己的领土,
5、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由此可见赵氏的在立国前后的领土扩张中,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而赵氏的发展或多或少要受到扩张后的“蛮夷之地”内胡文化的影响。其次,赵氏在强国之路上摒弃华夷之见,不断加强与戎狄的交流和联系,而联姻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赵氏的属地里,夷夏之别的观念十分淡薄,相反,赵氏却有与戎狄通婚的传统。赵衰娶狄女叔隗为妻(翟伐福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赵襄子之母也是狄婢(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赵襄子娶西戎空同氏之女为妻(其后娶空同氏,生五子),赵简子则有女为代王妻(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同时,赵国境内也有大量白狄、赤狄活动,很多地方汉
6、胡杂处,人民对胡文化接受程度较高。这就使得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赵文化的形成。这种“摒弃华夷之见,加强戎狄联姻”传统,既受到赵国当时所处的周边的环境的影响(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也是赵氏最高统治阶级从其长远发展战略角度考虑所决定的。同时,赵国除了通过联姻加强与戎狄交流,也采取在战国时期非常普遍的变法强兵的改革,通过不断学习胡人的军事技术来增强赵国军队的军事力量。这就为之后的赵武灵王大刀阔斧的胡服骑射改革创造基础,也对赵国后期北进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奠定了基础。三、“胡服骑射”对胡文化的引入赵武灵王崇尚先祖简子、襄子摒弃华夷之见,加强与戎狄的交流的治国理念。“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
7、计胡、狄之利”,学习胡人文化的先进之处来增强赵国国力。在这种愿望的促使下,他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策的推进,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当时中原人的心中“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但是赵国所属的三晋之地,中原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间的交往就异常频繁。儒家思想氛围不如齐鲁等国浓厚,相反有大量法家思想家出自三晋,社会风气崇尚实用,为“胡服骑射”的实行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赵武灵王搬出五帝三王不断变法而兴盛,夏桀、商纣固守成法而灭亡的实用主义道理,就得以说服大臣,
8、使得朝野上下达成改革的共识。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穿胡服,二是练骑射,两项内容都引入了大量胡人文化的内容。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下达“胡服令”,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穿皮靴,以便于骑马和涉草地;同时改重甲为轻甲,把原来铜做的铠甲改为皮革,这样可以轻装上阵,以利于穿山涉险,驰骋疆场:骑兵上穿夹衣窄袖,下穿裤子,中间束带,贵族大臣则在腰间束带钩。与此同时,赵武灵王着手组建骑兵部队。一方面打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的旧制,不分地区,招募会将马射箭的人充当骑兵;一方面直接收编胡人参加骑兵队伍。到了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王破原阳,以为骑邑”7,已经开始对骑兵队伍进行集中训
9、练,可见当时赵国骑兵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与骑兵队伍的组建相适应,在军事装备上,引入北方剽悍、善跑而有耐力的胡马作为赵国骑兵的战马(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8)、同时装备骑兵的武器也向胡人看齐,“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o经过赵武灵王的一番改革,胡文化大量进入赵国,胡服成为流行,“骑射”这类胡人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普及。经过赵武灵王的苦心经营,赵国逐渐步入战国时期军事大国、强国的行列。四、胡文化对赵国军事文化的影响1、改变传统军事力量构成,引入新的作战方法一骑兵。赵氏早期,赵国军事力量主要由战车和步兵组成。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不作为
10、骑乘。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疏云:“古人不骑马,故经但记正典,无言骑者。今言骑者,当是周末时礼。”三家分晋前的赵氏统治者效仿魏舒“毁车以为行”的军事理念,开始重视发展步兵,以应对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时地险不便车战的不利因素,作为晋国继承者之一的赵国,步兵发展是很快的。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为代表的胡文化的引进,变革了中原的作战方式,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一支更灵活、更有生气的兵种开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种更具威力的作战方式被广泛应用。根据史记中李牧传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李牧至,如故约。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骰者十万人,悉勒习战。”骑兵在赵国
11、军队中的比重可见一斑。因为骑兵的机动性能远超战车和步兵,又较少受地形影响,大量使用骑兵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2、军事环境大大改善赵文化与胡文化的交流可谓是为赵国打入了一针军事强心剂,尤其是胡服骑射改革的顺利推行,使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崛起。无形中打破了秦、齐东西争霸的列国格局,改变了战国七雄之间的力量对比,一度出现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战国策赵策二中这样记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且秦之
12、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3、保证了赵国“东击北进”战略的成功实施赵氏集团步入军事大国、强国行列后,在外交策略上开始有所调整,采取“稳定东、南、西,集中力量向北方胡地进行扩张,扩大版图,充实国力,再图逐鹿中原”的温和策略,缓解与中原各国的矛盾。赵氏早期,其势力主要在晋东南一带。赵简子时期,赵氏的中心在晋阳,此时赵氏的势力已发展到了晋国北部地区,赵国“东击北进”战略就是从赵简子时创立的。赵简子率军伐卫,攻占邯郸,实现了向东发展的目的。为了避免同东南魏、韩势力的冲突,又进一步采取了北进战略。赵敬侯时,赵迁都邯郸,占据富庶地区,兴兵伐魏击齐,攻击北部的中山国,从根本上巩固以邯郸为中心的战略地区。到赵
13、武灵王时,大力推行北进战略,攘中山,略胡地,攻占了云中、九原、雁门等地,扩地至阴山脚下。至此,赵国取得了“东击北进”战略的成功,使赵国的疆域达到了全盛阶段。五、结语在战国时期“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以赵武灵王为代表的赵氏杰出统治者进行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胡文化与赵文化融合的军事变革,在改革中引入了大量的胡文化因素。极大的改变了赵国的军事文化,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首屈一指的强国,并能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成为制约强秦东进的最大障碍。胡文化与赵文化融合的深入,推动了赵国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注释沈长云.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张增午.赵都中牟林州说的推定J.中原文物,20053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口.长沙:岳麓书社,2012:P6794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5白国红.关于中国第一支建制骑兵的史学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03)管芙蓉.从“胡服骑射”到“孝文改制”浅谈民族文化交流的“双向性”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7刘向.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P311岳麓书社2006年网孙继民,郝良真.试论战国赵文化构成的二重性J.河北学刊,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