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赤壁赋》中的“解脱痛苦之道”以及对“水”与“月”比喻的理解.docx
《浅谈苏轼《赤壁赋》中的“解脱痛苦之道”以及对“水”与“月”比喻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苏轼《赤壁赋》中的“解脱痛苦之道”以及对“水”与“月”比喻的理解.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浅谈苏轼赤壁赋中的“解脱痛苦之道”,以及对“水”与“月”比喻的理解与汉赋以来的传统相一致,苏轼的赤壁赋也以主客对话的方式展开。客人善于吹箫,据考证为道士杨世昌,四川人,他特地去黄州陪伴贬居中的苏轼,长达一年。苏轼与杨道士一起,夜游赤壁。他们泛舟、对酒、唱歌、吹箫,然后因为箫声的悲戚,而引出了对话。对话的结果是转悲为喜。所以,除了描写风景之外,全篇的主题是如何转悲为喜,即解脱痛苦。解脱痛苦的过程体现在客人和苏轼的对话里。先看客人的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这说明他首先也把眼前的这个赤壁看作曹操和周瑜的战场,然后他想起了大战之前,曹操降服了荆州刘琮,攻占江陵,沿着长江向东直下
2、,进军赤壁的盛大气势,谓之“一世之雄:但是,像那样的“一世之雄”都已烟消云散,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游人呢?蜉螳是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据说早生晚死,存活时间很短,古人诗文中经常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类当然比蜉蟒要活得长些,但相对于天地之永恒,则跟蜉蟒并无多少差别,也犹如一粟之微小相对于沧海之巨大。接下来客人说:与人生的短暂相比,这长江却无穷无尽,一直可以让飞仙在其上空游玩,怀抱着(水底印着)明月而长存;什么时候人也能修炼到长生呢?不能长生就未免悲哀。一一这样的说法似乎正合乎一位道士的口吻,不过整体上意思其实简单,不过感叹历史上的盛举都成了陈迹,想到人生之不能长久,所以悲从中来而已。真正阐
3、述超越之见的是苏轼的回答。他要从哲理上去讨论人生和世界的存在时间之短长,所以将存在的时间形式概括为一个概念“变”,从这个“变”的概念出发进行讨论。由于人生短暂被视为“变”的体现之一,故我们若能改变对于“变”的看法,就能重塑人生观。不过在赋中,苏轼并未一开口就说得如此抽象,他先以对方已经提到的江水、明月为喻,从两个这两个比喻说起。这两个比喻怎么解读呢?先看后一个关于“月”的比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的版本是“盈虚者如代”,可能更好一些。现在我们读到这一句,不觉得有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人们看到的月亮总有或满或缺的变化,而月球本身不曾变”,似乎是个常识。不过这个常识里包含了一个解读此句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浅谈 中的 解脱 痛苦 以及 比喻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