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
《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混龄教育下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作者:作者简介:黄茜,西北大学幼儿园原文出处:当代幼教(重庆)2015年第20155期第9T1页期刊名称:幼儿教育导读(幼教版)复印期号:2015年07期幼儿混龄教育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特意将不同年龄的幼儿(跨度至少一年以上)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组织在一起,对其进行教育的形式。混龄教育模式的开展以皮亚杰、维果茨基以及班杜拉的理论为依据。首先,他们认为同伴间的认知冲突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其次,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学习、生活、游戏能产生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
2、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理解能力的发展;最后,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的,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仿效不同发展水平同伴的机会。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混龄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这个影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呢?这正是本研究的中心议题。一、设计与方法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者将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分为三个维度,即:帮助、合作以及分享,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这个测试中包括了帮助情境测量,主要设置了捡珠子和找手机两个情境,每个情境分别有四种表现:帮助(4分)、观望(3分)、继续游戏(2分)和其它(1分);合作行为测量,主要包括搭凳子任务和粉红塔任务,每个任务也
3、有三种表现:合作正确(3分),合作不正确(2分),以及不合作(分);最后是一个分享故事测量,包括了3个小故事,记录幼儿的回答,从中判断幼儿是否具有分享的意识,有分享意识记3分,无分享意识记2分,不说话记1分。在测验中,我们选取了两个幼儿园,一个是控制园B,一个是实验园,也就是实施混龄教育的幼儿园No测验分为前测和后测,在实施混龄教育之前,我们分别对B和N幼儿园中托班、小班、中班的若干幼儿进行了社会交往技能的测试,在N园混龄教育实施一年之后,研究者对这部分幼儿进行了再一次的测试,然后统计结果并进行一系列分析。二、结果与分析1.B园和N园前测对比分析在实施混龄教育之前,研究者分别对B园和N园进行了
4、前测,了解园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基本情况。N园和B园在找手机和搭凳子任务中两园幼儿存在明显差异,找手机中N园幼儿得分明显高于B园幼儿,而在搭凳子任务中情况相反。其它三种任务中幼儿不存在显著差异,就总体情况而言,两园幼儿在社会交往技能方面大体相似,这说明研究对象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2.B园和N园后测对比分析前测之后,实验园采取了混龄编班的方式,对本园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混龄教育。一年之后,研究者对参与了前测的幼J席一次进行测试,以期了解混龄教育是否能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产生较大影响,除了在搭凳子任务中N园幼儿的均值比B园幼儿稍低之外,其他四项测试都是N园幼儿优于B园幼儿,且差异显著。这说明,混龄
5、教育在促进幼JLtt会性发展方面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3.B园前后测对比分析B园幼在社会技能测验中的总体成绩有所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不明显,前后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个提升可能的因素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自然地掌握了部分交往技能。就具体的测验来看,幼J搭凳子、粉红塔和分享故事的任务中,得分也有所上升,而在捡珠子和找手机情境中,得分不但没有上升且在找手机任务中差异显著。4 .N园前后测对比分析N园幼在整个社交技能的测试中得分有所增加,虽然差异不是特别显著,但如果对每项测试都进行分析的话即可得知,除了找手机游戏中幼儿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其他四项差异都非常显著,结合B园情况,我们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幼儿 身心 发展 状况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