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
《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带钩是古人衣着佩束腰带的一种饰件和实用器物,也作为贵族和文人武士钩系革带的钩挂之物。带钩不仅仅是日常所需的实用之物,也是尽显身份的装饰品,是其身份与职位的象征。带钩一般分大革,革带两种。大革以布帛制作用于束腰紧身,由于质地是布帛,不太容易保管,所以保存完好的少之甚少。革带多以生革为之,主要用于系佩组绶、印章、囊、刀剑等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像大革一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称为带钩。根据作用不同,带钩又分为三种:一种是分别套结在腰带的两端,两钩相挂,作为束腰用,犹如现在的皮带头,这样的带钩形体宽厚,两个一对,横着使用;另一种是安装在腰带上供
2、悬挂东西用,形状似长方形,底部平板,而顶部略微隆起,与玉剑燧有些相似,很多人将两者混淆,或将两者视为同物;还有一种是用来绶在衣襟上,以作为钩挂衣襟活佩物用,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以龙头居多,故称为龙钩。龙钩的形状简洁大方,主要有钩首、钩身及钩钮三部分组成。现今传世的带钩中以玉龙勾居多,而且用料很广,有南阳玉,南田玉,岫岩玉,但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玉为主,其中以和田白玉玉龙钩最为珍贵。因为过去这类在收藏者眼中不被看好的藏品,随着和田玉日渐匮乏及上等珍品日渐稀少,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玉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此时期的龙钩体型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雕琢工艺简单,多为水禽形
3、,钩首向上回望,素面或龙雷纹,多数钩体背部没钮,也有部分有钩钮,但钩钮多靠近钩尾,随着年代后移,钩钮有渐离尾部而向体中部靠近,长度也渐趋加长。战国时期的玉龙钩已经基本形成由钩首、钩体、钩纽三部分组成的完备形态。其形制多样有体形较小的水禽形,有细长曲棒形,这两类有一共性:钩体的腹面多为素面或上刻几何或兽面纹。还有一类的钩首呈方形与颈腹部同宽,多素面,有的在钩首或腹面刻有凸起的弦纹。这一时期钩纽继续向中央移动,多数位于距离钩尾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个别已移至钩体中部位置。湖北荆门左冢战国中期墓1号墓出土的玉带钩钩首似鸭头状,有二圆眼,长颈两侧呈斜坡状,钩身呈宽阔的长方形,上段中部饰一朝上的兽面纹,
4、下段为一对颠倒的相同之龙,龙头接近钩尾,纹饰皆为浅浮雕,中间加阴刻T字形、三角形或半圆形网纹,钩身为长条形,钩尾大致平直,钩钮为长方柱形。汉代是玉带钩制造和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玉带钩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粗犷挺劲,简洁精整,娴熟自然,圆润流畅,尽显独特艺术神韵。此时期有一类兽首形玉带钩特流行,体为曲棒形琵琶状,多素面或钩体上部斜磨几道凸棱,钩首刻几条粗阴线,刀法极简,螭纹带钩也多见,螭纹多雕成浅浮雕状,螭头短宽,足有两尖爪,这是汉代以前未曾见过的。两汉之际,钩纽继续渐离钩尾向钩体中部移动,至东汉钩纽几乎在钩体中部位置。陕西宜川出土的汉代中期玉龙钩,钩首呈兽头状,
5、钩身为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钩尾圆弧形,钩纽为圆柱形。魏晋南北朝玉带钩形状脱胎与汉,但更为简约,钩首只见其形不见其纹,颇为小巧,钩腹多光素平整。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的玉龙钩,其钩首为兽头状,钩身短而鼓起,钩身为琵琶行,其上有二道坚凹槽,钩尾弧形,钩纽呈圆柱形。宋代玉龙钩风格特征也带有汉代遗风,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也有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矮纽,纽端扁圆状。其实从东汉至唐宋,玉带钩的使用量急剧减少,即使偶有,其风格特征也与汉代相似而不见创新变革之处,研究者称这一阶段为玉带钩制造使用的衰落期。江西吉水南宋墓出土的玉带钩钩首呈龙头状,长角,嘴角侧面横穿一孔,以示口腔,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玉龙钩 形制 演变 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