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象征秩序-——对当下电影的美学批判.docx
《空洞的象征秩序-——对当下电影的美学批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洞的象征秩序-——对当下电影的美学批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空洞的象征秩序对当下电影的美学批判EmptySymbolicOrderzACriticismoftheAestheticsofthePresent作者:李龙/孙大禹作者简介:李龙(1977-),男,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孙大禹(1996-),男,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长春130012原文出处:华夏文化论坛(长春)2017年第201717期第268-273页内容提要:电影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投射,它所传递的是人与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想象性的建构和反思,因而,考察最近几年当代中国的电影,来审视在这些电影中体现的这种想象关系和反思态度,也是对被客体化了的凝视的一种新
2、的“凝视”,它是对我们自身在这个时代所处位置的一种反凝视,也是走进我们的时代的精神深处、考察我们和时代的关系的一个有趣的视角。文章从祛主体化、祛现实化和祛历史化三个层面,对当代电影进行了美学批判,并认为,当代商业化电影陷入了消费主义逻辑,试图把一切符号化,并编织进一个象征体系之中,而在这个象征体系的核心之处,却是所指的缺失和空无,受众永远都是这个体系的他者,并不能与之建立起某种想象性关系,因而也就无法安放自身的位置。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1709期关键词:看与被看/祛主体化/祛现实化/祛历史化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项目编号:14BZW001),吉林大学青
3、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FRGG02),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和美学热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817075)o一、被客体化了的看视觉文化的崛起,让看与被看都成为富有意味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与被看已经不是简单的主一客体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互相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在这种关系中的位置常常是可变的,甚至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重构,而且看什么不看什么,都有其内在逻辑。比如,凝视在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凝视就是看,是一种视觉逻辑,什么被看或者被无视,都由其所决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看与被
4、看业已成为今天社会的一种普遍抽象,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一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事物。所以,作为我们看的结果的景观其实就是现实的一种视觉映像,我们所看到的所谓“景观”,不过是现实的延伸,真实的世界已经被景观所同化,甚至吞噬。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正如雅克拉康的理论所说,凝视不完全是主体建构自我的一种方式,在凝视开始的时刻,也是主体客体化的开始,也就是说,主体自己要去适应凝视,因为凝视的背后是主体借以维持自身的欲望,主体因而也就变成了客体。凝视本是一种主体的凝视,在此主体反而变成了被自身欲望塑造起来的客体,被编织进这个大写的景观秩序之中,这种凝视也就变成
5、了一种被客体化了的凝视。我们可以说,凝视不仅蕴含了现代视觉文化的秘密,也蕴含了现代世界的秘密。或者用一句话来概括,凝视实际上已经内在的蕴含了今天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而电影作为现实与凝视之间的重要媒介,正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这一意识形态的重要镜像。曾几何时,电影被看做是一种富有革命性的媒介形式,就像威廉斯曾指出的那样:电影被认为是一种新世界一现代世界的先3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在根本上是开放的和运动的;因而不仅是一种通俗媒介,而且也是一种有力的媒介,甚至还是一种革命的媒介。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革命性的媒介实际上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身份和走向,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社会的崛起,也将其同化为消费社会自
6、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消费时代文化理念的重要呈现形式。包括电影在内的现代媒介,在改变了人们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将其称为技术化观视“。所谓的技术化观视,是相对于肉眼观视而言,指的是通过现代媒体如摄影、幻灯与电影等科技和机械运作而产生的视觉影像,有别于平日单靠肉眼所看到的景象。这种观视,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方式?口思考方式,而电影则是最能代表这种技术化观视的媒介,因为它能够运用蒙太奇功能,把各不相同的事物重新联系与组织起来,重建了观众与置身其中的世界之间新的想象关系和批判态度。电影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投射,它所传递的是人与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想象性的建构和反
7、思,因而,考察当代中国的电影,来审视在这些电影中体现的这种想象关系和反思态度,也是对被客体化了的凝视的一种新的“凝视,它是对我们自身在这个时代所处位置的一种反凝视,也是走进我们的时代的精神深处、考察我们和时代的关系的一个有趣的视角。二、祛主体化:个体的虚无”在现代,宗教生活、国家和社会,以及科学、道德和艺术等都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哈贝马斯这里所强调的是为现代欧洲文化形态奠定基础和基本规范的主体性原则。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运动,再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创作,建构现代国家身份,塑造新的国民,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更为
8、宏大的主体性原则。这种主体性原则,既有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追求,也有对一个新的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期待。我们看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电影,比如电影董存瑞、白毛女、青春之歌、柳堡的故事、红旗谱、小兵张嘎等,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和新的文化形态。这里既有革命英雄,也有少年小英雄,既有对理想化的男性形象的塑造,也有新的女性形象的建构,既有对旧阶级统治的抗争,也有健康而又明丽的爱情。进入到1980年代,电影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在内在的机制和诉求上其实和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电影的根本性区别并不是很大。新的时代依然在呼唤新的主体,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洞 象征 秩序 当下 电影 美学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