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书法艺术风格刍议.docx
《蔡襄书法艺术风格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襄书法艺术风格刍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缠书法艺术风格刍议摘要:蔡襄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师承古人,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其书法艺术创作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1012年至1045年,蔡襄的书法创作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1045年至1067年,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凰格。从蔡襄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承“尚古”启“尚意”的创作思想,以及平和端庄、潇洒不拘的书法风貌。关键词:蔡襄书法艺术风格尚意蔡襄(IOl2-1067年),字君谟,“君谟”为宋仁宗亲笔所赐,号莆田居士,谥号惠忠。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宋史蔡襄称:“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1一、蔡襄的书法渊源宋人葛立方指出蔡襄书法渊源:“君谟始学周越书:
2、蔡襄、黄庭坚、米芾都曾拜周越门下。蔡襄年稍长后,拜宋绶门下。宋绶书当时尊为“朝体”。宋绶与蔡襄亦师亦友,对蔡襄影响深远。蔡襄追随宋绶学习了两年后,宋绶便去世了。痴迷于书法的蔡襄自不能满足,他又请教比他年长的好友苏舜钦,他以笔法见长,蔡襄常与他切磋笔法。蔡襄从诸多真迹中感受到前人书法艺术的精髓及其自身的不足,遂“取法乎上”,重承古尚唐法、尚晋韵。蔡襄取法甚广,转益多师。蔡襄在任著作佐郎、馆阁校勘时,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丰富的馆藏书画作品为他学习临摹名家真迹提供了便利。蔡襄学习颜真卿书法可到乱真的地步。而且他还以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徐浩、李北海、张旭、怀素等唐人为学习对象。他以王羲
3、之父子书法为楷模。上溯二王,接着采钟、张平淡幽远之晋韵,上至秦李斯和先秦钟鼎铭文等等。颜书在蔡襄书法作品中贯穿始末,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引用李瑞清的话说:“君谟无一笔不从鲁公出,无一笔不似鲁公。”而宋徽宗也称他为“宋之鲁公工蔡襄继承了颜真卿书法外拓宽博的结字方法,但将轻重对比较大的悬差加以收敛,将钩挑过于张扬的装饰性成分作了含蓄而优雅化的处理。使其造型不失颜书宽博的同时又显得更加富有书卷意味。蔡襄师承甚广,取其精华,自成一家,形成了含蓄雅逸的书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蔡襄的知己同僚,两人在政治上志同道合,艺术上互相欣赏切磋,友情深厚。欧阳修对蔡襄书法推崇备至,赞他为“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
4、法中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2是本朝第一。蔡襄书法地位的确立也离不开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肯定。二、蔡襄书法艺术的分期蔡襄集众家之长,其书法风格是逐渐形成的,根据蔡褰的人生经历和不同时间的书法创作表现,本文将蔡襄的书法艺术创作经历分为两个阶段:1012年至1045年和1045年至1067年。1012年至1045年:1012年至1045年,这个时期蔡襄刚入仕途,经过庆历新政之后第一次离京回乡之前。他早期的书法尚未形成自己的书风。蔡襄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从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他追求严谨的法度,取法唐人。尤其是海隅帖,书于1045年,纸本,楷书,纵28.8cm,横15
5、8.6cm,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整体取颜真卿多宝塔的宽厚结构,用笔厚重,笔画精细。整帖气息上又有虞世南的温润平稳。1045年至1067年:这时期的蔡襄正值壮年,风华正茂,从福州任职5年后回到政治中心,仕途达到顶峰,与宋仁宗君臣相宜,书法亦成为“朝体”。此阶段蔡襄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此时取法由唐入晋,欲在精神上追求魏晋的淡泊自然。他认为:“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经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住房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Tl这时的蔡襄颇具创造力,利用章草和飞白写出自己颇具得意的“
6、飞草书: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有许多精妙作品,入春帖就是其中之一。入春帖,蔡襄1051年书,纸本,草书,纵30CrTb横41.1cm,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用笔轻松圆转,结构自由,并不是很讲究法度。蔡襄对自己这类风格颇为得意,称其为“飞草书”,亦称“散草”“飞白书”。从其作品中就可看出他每落笔为飞草,笔随手运转,奔腾上下,其情绪波动跃然纸上。苏轼也在题跋中赞同其的“飞草书”。蔡襄在晚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生活上丧妻丧子,政治上一波三折,最后蒙冤离京,加上体老年衰,身体每况愈下。这个阶段他书法风格成熟,追求平淡。蔡襄认为:“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法艺术 风格 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