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与官二代.docx
《赵匡胤与官二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匡胤与官二代.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赵国i与官二代公元968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正高兴地审阅新科进士名单,突然皱起了眉头,于是有了他和宰相赵普的一段对话。赵匡胤:“名单上名列第六的陶郁,是翰林学土(相当于办公厅主任)陶谷的儿子吧?”赵普:“是的。这孩子学习很刻苦,是个大才子。”赵匡胤:“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谁?”赵普:“是陶谷。”赵匡胤:“儿子参加考试,老子为什么不回避?”赵普:“老陶自己提出回避了,但是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他。这父子俩都是规矩人,小陶又有实力,所以我们就没深究。”赵匡胤(拍了一下桌子):“不长脑子!你们要动摇国本吗?”没等赵普想明白领导为什么发火,赵匡胤就下令立即拟旨。这是一道载入史册的圣旨:今后,对上了预备录取名
2、单的官二代,由礼部牵头,额外增加一道复试,不通过不录取。在科举取土过程中,对官宦子弟严格设限,贯穿了整个宋代,有时甚至显得不近人情。1038年的殿试,六个高干子弟榜上有名。宋仁宗认为这很丢人,连夜通知这几家家长:赶紧做孩子们的工作,给穷人让让道!朝廷每回圈定殿试名次时,都尽量把干部子弟往后排,以至于形成了礼让平民子弟的良好风尚。宰相范质的侄子范杲就说,我们家庭条件好,不该与平民争利。于是主动放弃了殿试,经商办企业去也。宋代有这样一句俗语:“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表明社会普遍承认科举的公正性。据宋史专家朱瑞熙先生考证,在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平民子弟达417人,占压倒性的大
3、多数。宋代的这种做法对后世统治者启发很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会试结束后,康熙皇帝忧心忡忡地对内阁说:“我认真研究了录取名单,发现干部子弟居多,老百姓会不会有意见?”于是完善了相关制度,例如为抑制“缙绅之家多占中额,有妨寒峻进身之路”,分设“官生卷”“民生卷”,官二代只能考“官生卷”,试题比“民生卷”难得多,实际上增加了平民子弟的上榜机会。晚清吏治腐败至极,买官卖官、突击提拔、优汰劣胜之类屡见不鲜,只有科举这个入口处还算干净,制度相对严密,统治者也较真,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科场弊案,但制度设计本身和上面的决心很少受质疑,“萝卜”招聘等情况更是难得一见。费孝通先生专门作过统计,发现清朝科举录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赵匡胤 二代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