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清末寡妇自嫁婚契探析.docx
《馆藏清末寡妇自嫁婚契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馆藏清末寡妇自嫁婚契探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馆藏信!簿妇自嫩酸探析摘要: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大事,婚姻制度的每次变革都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文章通过馆藏光绪年间寡妇自嫁婚契文书,剖析了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思想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根源,同时从馆藏婚契上也能看出其仍具有“合两姓之好”的目的和平等的性质,但彼此防备的色彩更浓,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更强。关键词:清代:婚契;原因不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更迭,婚姻如一条纽带延续着人类繁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权的稳定。从西周的以礼为治,到秦朝的以法为治,到汉唐的礼法为治,到宋元明清的法礼为治,婚姻制度的每次变革都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1。婚姻文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
2、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沿用到民国,是与一整套“六礼”仪式相配合的文字形式2。早期婚书套语、虚文较多,而愈是往后,愈是简化。礼记昏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3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下层民众,结两姓之好是婚姻的主流。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婚姻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事,当事人在其中没有一点自主权。唐律疏议户婚记载:“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4男方送聘礼是作为求婚信物,女方同意男方的求婚,即使没有写文字性的许婚之书,收下聘礼也是两家结成姻亲关系最重要的证明,是男女双方婚姻成立的法律形式。可见,从唐始人们对于婚姻已经开始从注重形式向
3、更重实质转变,婚书中“礼”的成分减少,契约、合同的性质加强。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跃、人口流动增多,从形式上看,婚契仍具有“合两姓之好”的目的和平等的性质,但双方彼此防备的色彩更浓,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更强。我馆馆藏的一份光绪年间寡妇自嫁婚契文书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生的。这份契约长为39.8厘米,宽为38.2厘米,形状近乎正方形,材质为普通的白纸,除有轻微折叠痕迹外,保存基本完好。因征集地不详,当事人籍贯、年龄、男方婚姻状态等信息都无从考证。契约内容:立写婚约人自卖本身。李门郭氏丈夫李七桂亡故,家贫无度。同中人言明价银壹十四两整,今情愿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馆藏 清末 寡妇 嫁婚契 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