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偏头痛发病机制、触发点鉴别、微创外科治疗并发症及治疗失败原因.docx
《临床偏头痛发病机制、触发点鉴别、微创外科治疗并发症及治疗失败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偏头痛发病机制、触发点鉴别、微创外科治疗并发症及治疗失败原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偏头痛发病机制、触发点鉴别、微创外科治疗并发症及治疗失败原因偏头痛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持续性和终身的原发性头痛,具有致残性。偏头痛的发病与基因、颅脑外伤及血管畸形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过程主要包括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及恢复期,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经历以上4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度至重度头痛,最常见的是单侧头痛,常伴有恶心、畏光和恐音等症状,发作时可持续472h治疗偏头痛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以非错体抗炎镇痛药为主的药物治疗及以健康教育、按摩、理疗等为主的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减轻偏头痛发作时疼痛的首选方式,但长期的药物使用可给患者带来胃肠道反应、嗜睡、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有成
2、瘾性以及耐药性。偏头痛发病机制与外科手术治疗原理偏头痛在发生之前,多会先出现疲劳、抑郁、易怒、颈部僵硬、对光、声音和气味异常敏感等前驱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可能与下丘脑、脑干及大脑皮层的异常改变有关。下丘脑的激活负责刺激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而TNC又刺激三叉神经节(TG)O根据这种激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从围绕硬膜血管和硬膜血管的三叉神经c纤维中释放出来,并通过与自身受体的相互作用,导致脑膜血管扩张和伤害性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发挥重要作用,CSD是一种缓慢的去极化/激发的传播波,随后在皮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超极化/抑制。偏头痛患者普遍存在潜在的超兴奋
3、的外周感觉神经,被称作疼痛触发点。它的解剖学特点是神经血管相互伴行,称作神经血管复合体。血管搏动、肌肉收缩,骨孔卡压等压迫因素的机械刺激,使三叉神经末梢、Cl颈神经等触发点被激活,释放CGRP、P物质、神经激肽A介质,引起脑膜、颅外血管高度扩张,直接产生搏动性头痛,与此同时,对触发点外周感觉神经的压迫刺激,促使中枢性神经系统、痛觉中枢敏化和伤害感受器的敏化,产生痛觉过敏、皮肤异常性疼痛。在偏头痛整个发病过程中,外周触发点的激活,即对神经的机械刺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偏头痛微创手术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切除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等机械压迫因素,使偏头痛触发点去激活,从而终止发病过程。这也是偏头痛外周触
4、发点的减压手术能够取得显著疗效的原因。偏头痛触发点鉴别在实行偏头痛外科治疗之前,疼痛触发点的精准鉴别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目前,发现有多种方式可以鉴别触发点。1.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在行偏头痛手术之前,当患者偏头痛发作时,用手指出疼痛点,在该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记录他们的头痛发病情况,并每月完成一份问卷,强度或频率降低至少50%被认为是改善。若患者疼痛改善明显,则术后偏头痛的疼痛改善也大概率效果良好。对偏头痛患者注射BTX-A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缩短患者疼痛发作时间,主要是作用于肌肉,减轻对神经的压迫来达到这一目的。BTX-A在偏头痛中的整个作用模式还不完全清楚,仍需
5、进一步探索。2 .周围神经阻滞周围神经阻滞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周围神经阻滞是用1%利多卡因在疼痛点局部注射,然后在患者给药后12h内报告他们产生的偏头痛强度,如果患者的疼痛强度下降到O或1(以10分制来评估),则该阻滞被认为成功地确定了手术的触发部位。阻滞阳性患者偏头痛术后的疼痛指数、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等都有显著下降。其作为一种可靠的临床工具,在定位偏头痛触发部位的手术之前给予干预。同时与现有的诊断方法相比,它在给药和记录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尽管它很有用,特别是在提供有效的减压神经外科治疗方面,但其使用严格限制在就诊期间头痛发作和偏头痛发作的情况下,并且对动脉压迫导致的疼痛的识别往往不
6、准。3 .影像学检查偏头痛疼痛剧烈部位,往往可能存在迂曲扩张的血管以及对神经的压迫。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查看剧烈疼痛部位是否均存在动脉信号,并引导术者成功切除病变动脉。对于对偏头痛和头痛治疗没有预期反应的患者,可以考虑行颅脑MRI。4 .患者自己标识画出疼痛点患者根据疼痛部位自己画出疼痛点,该草图可以分类为典型疼痛模式(神经分布疼痛,预期放射)、中间型疼痛模式(神经分布疼痛,非典型放射)及非典型疼痛模式(正常神经分布以外的疼痛,非典型放射),供医师鉴别诊断。应用解剖及手术治疗经过20余年的研究,目前,偏头痛常见的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额部、颍部、鼻部及枕部等4个部位。由于解剖变异的缘故,每个部位的疼
7、痛又可有多个神经及肌肉/血管的参与,使得偏头痛触发点的精准定位和激活变得困难。1.额部应用解剖额部疼痛主要发现与眶上神经及滑车上神经受压迫有关。眶上神经是眼神经额支的近外侧末端分支,通常通过切迹出卢页,但偶尔通过骨孔或切迹和孔的组合出颅。在靠近眉间复合体的部位存在眶上神经的主要压迫部位。眶上神经继续向头侧延伸,78%的眶上神经有浅支或深支与皱眉肌存在相互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眶上神经的行程距离左侧或右侧的虹膜内侧切线均不大于2mmo滑车上神经是额神经的一个末端分支,是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是一种周围神经,为皮肤和眉部的软组织、前额的下内侧部分、上眼睑和结膜提供感觉。滑车上神经沿着眶内侧顶部走行,在
8、滑车和眶上孔之间,从额切迹进入前额深层组织,走行至皱眉肌处,沿着皱眉肌起点的侧面发出,进入皱眉肌后分成3个或4个小的分支,向头方向延伸至皱眉头肌的前表面,然后延伸至额肌。眶上神经及滑车上神经均与皱眉肌密切相关,可见,皱眉肌的切除对于减轻额部偏头痛有重要意义。根据其起止点不同可分为3型:横向型、斜向型及斜向分束型。横向型为肌纤维沿眶上缘上方横向排列并与眶上缘平行,起于眶上孔内侧,距眶内侧缘4-16mm,止于眶上孔外侧、眶上缘上方34mm;斜向型为起端窄细,止端较宽于肌纤维斜向外上方,起于眶上缘内侧端上方眶上孔内侧,距眶内侧缘5.1mm,止于眶上缘上方12.3mm,眶上神经外侧支的内侧肌纤维呈扇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偏头痛 发病 机制 触发 鉴别 外科 治疗 并发症 失败 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