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docx
《浅议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浅议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郭沫若曾从日本友人山宫允先生处获赠一本英诗详释,这本诗集选录了英美诗人的60首短诗。1969年郭沫若选译了其中的50首,即现在的英诗译稿。自1947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以来,郭沫若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比较集中地从事翻译工作了。因此,英诗译稿是他建国后仅有的一本译作,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当时正
2、处于四人帮横行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他自己肩负重任,为新中国的建设马不停蹄,鞠躬尽瘁,然而还是未免与难。他的两个儿子,七子民英(1967)和六子世英(1968)在这场浩劫中被迫害身亡,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悄然地转向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浪漫主义诗歌,寄托自己的苦闷。然而,英诗译稿可以说是无心偶成之大作,他生前并没有想过将其出版,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发现,并由其女整理出版。郭沫若翻译这本诗集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无论是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都以达到炉火纯青,所以,这本译作最能体现郭沫若的译诗原则一一“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理念。早在1920年,郭沫若就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
3、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他认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转引自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o这要求译者不仅对原文有充分的理解,还能准确地把握原作者的思想和写作动机,不仅“顾及”原文的“语神语势”,还“力求原文语神语势的圆润”,做到以“诗”译“诗二以英诗译稿中WilliamWordsworth(威廉华滋华斯)的DAFFoDILS(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诗译稿 郭沫若 诗歌 翻译 思想 译稿 译文
![提示](https://www.1wenmi.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