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论文摘要: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关于杨朱的思想,学术界已经阐发得几近完备了。大抵而言,杨朱以“为我”为根本观念,与儒墨法三家分别构成两个极端。就儒家和杨朱的关系论,有着忠君无君的区别。孟子隶属儒家一脉,儒家一派人物中,孟子抨击杨朱方面也最为激烈。然而孟子与杨朱的抵触是否直接代表着儒家与杨朱的关系呢?其实不然。孟子对杨朱的评判毕竟是一面之词,其观点不免存在偏颇,实质上杨朱思想亦有众多可贵成分。鉴于很少有人详细论述过孟子和杨朱之间的分歧。本文意欲就这一问题作一点补充并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论文关键词:孟子;杨朱;分歧一、孟杨二人及其时代背景孟杨二人皆处于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2、诸侯强大而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社会混乱。原先周王朝的封建体制分崩离析,天下谋求新的一统。国君们亦渐次开明,之于各种救时济世学说表现宽容。土一阶层遂得以怀抱利器,奔走游说,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针硬时弊或治国平天下。既流派纷呈,便不免摩擦冲突。孟杨二人即为鲜明佐证。说到孟子和杨朱两个人,孟子我们了解得比较周详,在此不赘。至于杨朱,有必要做一个补充,因为杨朱在先秦典籍中称谓甚多,这些称谓是否就是杨朱异常重要;再有杨朱的生卒年问题,是判断秦汉典籍中关于杨朱记述真假与否的重要因素。先秦典籍中,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思想家都明确提到过杨朱,故杨朱这个人的曾经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杨子、杨氏、阳子、阳
3、子居、阳生这些称谓是否即指杨朱本人呢?有人认为不完全是,有人认为都是,笔者偏向于后一种说法(至于原因,前人已经作过详尽探讨,可参看陈此生的专著杨朱以及葛然的杨朱及其思想学派研究)。也就是说阳子居就是杨朱,阳生也是杨朱,杨子、杨氏、阳子亦然,这也构成了先秦旧籍中关于杨朱思想记载的可信性,而本文展开讨论正是以周秦旧籍为宗的。但杨朱的生卒年近乎扑朔迷离,因为我们知道,甚至连孟子的确凿生卒年也无定论。关于杨朱的年代,比较可信的是门启明关于“最早必在墨子后,而最晚必居孟子前;大概他生卒年代上的约数,当是在西纪元前450至370年之间”一说。葛然也认为杨朱当在孟子之前,墨子之后,但同时提出“杨朱之生卒年约
4、在公元前381年一公元前300年“。尽管两种观点的具体时间有别,但杨朱处于墨子孟子之间这个史实是为不假。以上是关于杨朱的一些生平资料概要。最后,稍微提一下本文对于文献的引用问题。事实上,记载杨朱的书籍甚少,迄今为止,只有民国时期的两本著作是专门讨论杨朱的,一是陈此生的杨朱,一是顾实的杨朱哲学。另外,杨朱的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而记载杨朱言行最为详尽的列子一书中有杨朱一独立篇,遗憾的是,今传列子被证明是伪撰。但是,陈此生认为杨朱篇是真的,理由之一是“列子书里各篇,差不多有十分之八是东抄西袭的,若细细将它分解,大概有十分之六见于庄子,十分之二见于吕氏春
5、秋、韩非子等书;其中尤以皇帝篇抄袭的厉害,最少有十分之九是由各书聚拢而成。但只有杨朱篇却不如此,这篇里头的话很少发见在古代书籍和列子原来无涉J陈此生的话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既然我们掌握的杨朱史料本来就少,那么又何以证明杨朱篇就不是伪撰呢?难道仅仅因为杨朱篇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抄袭古籍内容?如果仅因为这样而断定杨朱篇本来就是独立的,逻辑上是不通的。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抄袭不成,索性杜撰”呢?故愚意以为,杨朱大抵不是著作等身之人,否则,他的学说绝不会如此迅速就湮没无闻。因为,自汉以降,关于杨朱的事迹便资料残缺,难以考证;再者,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也未曾提及杨朱。而和杨学同样遭到摒弃的墨学则不然,其有墨子一
6、书传世,关于墨家的资料也比较丰富。总而言之,千百年来,学者混淆是非之事不一而足,几近积重难返,以致今人看来,杨朱不过无名小卒。实则不然,仅从孟子对他的重视来看,便可证明杨朱并非小人物。非特不是小辈,而且自成一家,独立于儒、道、墨、法等家之外,为当时显学之一。那么,孟子和杨朱的分歧究竟在哪呢?二、人性的论争实际上这是孟子和杨朱对人们情感、价值观、态度、社会风气的不同判断和选择,即对人类德性的不同理解。基于对德性的不同理解,便引发了社会控制方式上的差异。因为德性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一种可能性将指导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扩至一个比较大或者相对复杂的整体时,就必须考虑对它的调节和控制问题。譬如一个民族从
7、来就是好动尚武的,就不能拿农耕民族的温和礼仪对其说教;若一个民族从来就是诙谐浪漫的,就不适宜用严肃拘谨来捆绑它。只有顺着人类本来的德性,才能发挥出较好的社会形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考究德性呢?其一就着重表现为关于人类天性问题的思考,即人性问题。而人性论的差异,暗中成为了辩者们的原动力。孟子尚仁,认为仁应当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通过仁可以达到人生的方方面面。的确如此,总括孟子的思想,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为人处世的“仁者论”,而是治国平天下的“仁政论”(准确的说是王道论)。只是,不管是为仁者还是行仁政,均不能抛开孟子所谓“人性本善”这个大前提。然而,杨朱究竟提倡性善还是性恶,抑或持中立?明确这一点,至
8、关重要。因为这是判断杨朱德性取向之所在。但是,先秦典籍并未明确说到杨朱的人性论。即便如此,仍然可以断定:杨朱不是性善论者,至少孟子不这样认为。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日:“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邪说暴行又作;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天下大悦。书日: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土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以上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