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流行病:糖尿病与其并发症.docx
《常见流行病:糖尿病与其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流行病:糖尿病与其并发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糖尿病与其并发症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那么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根据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急缓以及病理上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
2、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对糖尿病人来说,米饭不能吃饱,水果不能吃多,甜品基本不碰,营养专家为糖尿病人开出了“三宜三不宜安康食谱。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饮食构造糖尿病作为慢性癌症杀手一直威胁着患者生命,到底糖尿病是从何得来的若何预防,如下作为简单介绍.一糖尿病一病因1 .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
3、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2 .环境因素:饮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响,破坏胰岛素B细胞。二临床表现1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病症,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病症更为明显。2 .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假设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三诊断
4、1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病症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病症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 .尿糖: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到达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3 .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4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响结合的产物,反响不可逆,HbAI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5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响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
5、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6 .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藏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开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7 .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8 .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竣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9 .尿白蛋白排泄量,
6、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四治疗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1 .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若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安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2 .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药物治疗1. 口服药物治疗:2. 1磺服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
7、均可用磺服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腺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胭类或-葡萄糖昔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以下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亳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
8、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胭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响。2双肌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版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胭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胭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胭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不良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流行病 糖尿病 与其 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