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徭役多则民苦徭役少则民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徭役多则民苦徭役少则民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徭役多则民苦徭役少则民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徭役多则民苦,徭役少则民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泠目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冬。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
2、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车而亨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节选自管子治国)材料二: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鬻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法守之臣为釜衢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
3、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足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走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节选自韩非子备内)【注】末作文巧: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复除:免除徭役和赋税。釜衢:古代炊具。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大臣比A周B蔽C上D为一E阴相善F而阳相恶G以示H无私。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4、分)A. “凡治国之道”与“故治国常富”中的两个“治国”含义相同B. “民无所游食则必农”与“民事农则田垦”中的两个“农”含义不同。C.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中的两个“事”词性不同,含义也不同。D. “是以其民绝望”与“周天子是也”中的两个“是”含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姓富有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百姓贫穷则不安于乡居、轻视家园、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可见“富民”十分重要。B.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如果百姓放弃农业,那土地也就荒芜了,进而国家也就贫穷了。C.徭役多,不仅让百姓困苦,还会让臣下势力发展起来,大臣权势强大,定
5、会心生逆之念,这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D.违犯法律、大逆不道的人,大都是尊贵大臣,可是法律防备的、刑罚要惩办的,常都是卑贱之人,这让百姓感到绝望。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译文:(2)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译文:14 .两则材料都提到“安民”,请简要概括“安民”的具体方法和通过“安民”要达到的目的。(3分)【答案解析】15 .【答案】B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满分3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句子的意思是“大臣相互勾结,串通一气蒙骗君主,暗地里互相要好,表面上相互憎恶,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文本 阅读 徭役 多则民苦 少则民安 答案 解析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