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文本一: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曲。坐稍定,有声洵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角庵,海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
2、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角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基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拇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文本二: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唠喽”学草虫之韵。“皎日”
3、“噌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个?(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词义相同。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1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
4、,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例举的“灼灼”“嘤嘤”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12 .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译文:13 .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洞庭诸刹记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姚希孟 答案 解析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