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德者,神勇之退卒注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藜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日,“凡“凡猛兽类熊识人气木至豆步辄住而号其声震也o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鼠弭耳而去。试之,
2、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日:“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木,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暮,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不,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材料二: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
3、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版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侯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注神勇之退卒:神勇营的逃兵。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4、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凡猛兽类A能识人B气C未至D百步E辄伏而F号G其H声震山谷。IL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指有很多,与登泰山记“山多石”中的“多”意义和用法相同。B.数,指多次,与琵琶行并序“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数”词义不相同。C.本末,指事情的原委、经过,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不同。D.见,指自己,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渐见愁煎迫”中的“见”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德年轻时就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
5、进入深山之中。B.孟德在山中将饼吃完后,开始吃山中的草根树果,经历了各种病痛,几个月后吃山中食物就如同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两年没有挨饿。C.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最终除去兵籍,成为百姓。D.苏轼看了苏辙的文章之后,对此事感到惊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它的人,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但是要验证这事件的真假却非常困难。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4分)译文:(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译文:14 .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婴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栾城后集-孟德传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苏辙 栾城 孟德传 答案 解析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