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郑獬《郧溪集-武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郑獬《郧溪集-武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郑獬《郧溪集-武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郑懈哪溪集武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T4题。材料一: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日:“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汪布,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筑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生生、险易,唯义之存,示不负汉于天下
2、也。故又日:“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彳匕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者,所遭之时然也哉!(
3、节选自郑将那溪集武侯论)材料二: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声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节选自张械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日不战计得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东,长江在
4、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B.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C.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D.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C
5、.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译文:(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译文:14 .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3分)【答案】10 .CEG11 .B12 .D13 .(1)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郧溪集-武侯论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郑獬 郧溪集 武侯论 答案 解析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