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子擘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日: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兔裘,吾将老焉。“蟹惧,反雷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日:盗以兵根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肇而让桓,里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
2、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枣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韭其本意独畏蒙氏凌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百事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
3、之君子,可以览观焉。(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I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日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
4、。12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译文:(2)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译文:14 .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
5、因。【答案】10. BDF11. B12. D13. (1)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2)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14. 鲁隐公对公子聚的野心未采取应对措施;里克、李斯利令智昏,没能义利常兼;王允之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的丞相位子,所以勉强听从了赵高。“李斯”是主语,“听赵高之谋”是谓语部分,“李斯听赵高之谋”语意完整,B处停顿。“非”是对“其本意”做的否定判断,连起来是一句话,D处停顿。“故二所以,常用在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隐公论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苏轼 公论 答案 解析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