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的裂缝与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沥青路面的裂缝与预防.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长安大学公路监理专科毕业论文沥青路面的裂缝及预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级:教学点:二C)一六年四月才商要:分析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的危害、裂缝的形式、沥青路面裂缝的应力分析、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提出对裂缝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大量修建,半刚性类材料以其优良的工程性能和显着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半刚性材料的缺点在于抗变形能力低,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易产生裂缝,当沥青面层较薄时易形成反射裂缝,沥青路面本身也易产生低温裂缝,沥青路面一旦出现裂缝,有可能导致路面构造性破坏,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路面危害在于从裂缝中
2、不断进入水分,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台阶、网裂等病害,从而加速路面破坏。现在就公路发生的一些裂缝的病害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情况做一探讨。关键司:沥青路面;裂缝;成因;预防措施;治理方法前言由于沥青路面具有造价低、噪&小、行车舒适、施工快捷、维修方便等优越性,因而沥青路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对道路的危害极大,特别在冬季和春季,因时有雨、雪水渗入,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使本来就处于裂缝状态的路面病害更加趋于严重,最终导致破坏。因此,为了提高路面质量,减少路面病害,必须加强对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的认识及防治工作。1 .沥青路面裂缝的危害危害在于从裂缝
3、中不断地进入水分,导致路基软化,使路面破损,影响其使用功能,如果不及时进展维修和处理,这些破坏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对路面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影响公路的运行。在松散、开裂、变形、坑槽等病害当中,裂缝是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表现,因为它会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2 .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按形状分: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状裂缝和网状裂缝;按有无荷载可分:荷载裂缝和非荷载裂缝;按路面有无沉陷分为:沉陷性、疲劳性裂缝和非沉陷性早期裂缝。3 .沥青路面裂缝的应力分析3.1构造性破坏裂缝沥青路面的构造性破坏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引起的。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大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拉
4、强度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就会很快开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底部的裂缝会逐渐扩展到上部,并使沥青面层也产生开裂破坏。影响拉应力主要因素有面层的厚度、基层本身的厚度、基层的回弹模量和下承层的回弹模量。选取不同的沥青面层厚度和半刚性基层厚度,通过试验得出半刚性基层底部的拉应力与半刚性材料回弹模量间的关系曲线。在半刚性基层下采用半刚性材料做底基层,可使基层底面由行车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明显减小,甚至还小于半刚性底基层底面产生的拉应力,这对半刚性基层承受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十分有利的。3.2温度裂缝沥青面层上的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有两种,一种是低温收缩裂缝或简称低温裂缝,另一种是温度疲劳
5、裂缝。1.2 .1低温裂缝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驰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场收缩。此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驰赶不上温度应力增长,混合料劲度急剧增大。由于沥青面层在路面中是受到约束的,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这种情况在沥青面层与基层的附着力不够好、允许有一定的自由收缩时,裂缝就更容易发生。由于沥青路面宽度有限,收缩受路面构造的相互约束较小,所以低温裂缝主要是横向的。3.2.2温度疲劳裂缝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日温差大的地区。
6、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驰性能降低,最终到达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1.3 光弹试验在面层和基层均无裂缝的情况下,外表降温30,在沥青面层中产生的温度应力分布。在面层已有裂缝时,光弹试验得到的温度应力分布状况。一方面温度向沥青面层底部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瞬时完成的,而且沥青面层内部和底部的温度不可能与其暴露外表的温度一样,始终有温度差,即沥青面层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沥青面层愈厚,外表温度与底部温度差愈大,层间温度梯度也愈大。另一方面沥青面层外表的温度应力随着面层的增厚而增加,面层内的
7、应力随深度而很快减小,同时面层外表的温度应力随降温幅度变小而减小。沥青面层的外表一旦开裂,随着持续低温或另一次降温,在裂缝尖端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使裂缝向下延伸并逐渐穿透整个沥青面层;由于面层底部与基层外表的粘结作用,裂缝呈现上宽下窄现象。4 .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4. 1设计原因路面构造设计不合理或厚度缺乏,路面强度无法满足行车要求或者对路面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估计偏小,以至沥青路面产生裂缝。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基层压实不平引起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5. 2材料因素沥青混合材料过细,其结合料过少(即石油必过低);炒过火。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级配不佳,石料偏少。沥青材料配合比不正确。
8、沥青原材料低温延性差或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低,造成路面早期裂缝。6. 3气候因素路基或基层构造强度缺乏,路基局部下沉路面掰裂。半刚性基层在铺建时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应力,形成干缩裂缝。基层混合料的离析或辗压不密实及机械组合不合理,造成基层上部细粒料上浮,形成强度较弱的薄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易产生龟状裂缝。半刚性基层养生不当直接影响干缩裂缝的产生。半刚性基层养生完毕后,如果不及时洒铺封层或透层油,随着暴晒时间的增长产生干缩裂缝。施工填土未压实,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陷,接缝处压实未到达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纵向裂缝。沥青混合料摊铺时间过长,其外表温度低,内部较热,用重型压路机碾压易引起路面外表切
9、断。施工接缝处理不当、碾压方式不正确易产生横向裂缝。7. 4超载因素由于超载车辆引起累计轴次的增大,从而引起设计弯沉值减小。由于超载造成正常设计的路面基层或低基层抗拉强度缺乏,使其提前在层底产生拉裂。由于超载,加之车辆的振动冲击作用,可将路面压坏,即一次性破坏作用。由于超载,车辆在上下坡、刹车时将加速沥青路面层的剪切破坏。5 .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措施1. 1设计措施在设计中,充分估计和预测远景交通量,适当考虑超载车辆的比列,适当提高路面构造层的标准。在设计半刚性路面构造时,优先选用抗压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及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设计地下管线的埋深不能高于路面以下30cmo5.
10、2材料措施选择适合的道路材料和面层材料,进展合理的构造组织设计,确定沥青路面厚度。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石棉或木质纤维料或采用较厚的沥青面层减少或延缓由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反射裂缝。面层沥青尽量选择低稠度、高延度、低含腊量的优质沥青,在满足稳定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必要时可选用干性沥青。6. 3施工措施填土中不得含有淤泥、腐殖土及有机物等,压实度到达规定值;严把沥青混合料质量关,使沥青混合料级配最正确,矿料拌合粗细均匀一致,严格按配合比控制油石比;控制沥青混合料所用沥青的延度,拌制沥青混合料时防止沥青混合料加热过度“烧焦;混合料自加工厂运到现场气温较低时,应覆盖油布保温;严格控制沥青混
11、合料施工温度;摊铺沥青混合料后紧接着碾压,缩短碾压长度;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作业,压路机在对沥青路面进展碾压时,车辆制止在新压路面调头,碾压的速度不宜快;在半刚性基层施工中,控制压实的含水量;大风和降雨时停顿摊铺和碾压;宜采用全路宽整幅摊铺,防止纵向分幅接茬;半刚性基层碾压后,应及时覆盖洒水养生,潮湿养护514d;刚性基层施工后,养生期内严禁车辆通行,并在养生期完毕后及时浇面层。7. 4超载措施适当增加路面厚度,使用更优质材料提高路面整体强度。增加车辆的后轴,改善车辆对路面的作用开展双后轴及对后轴大型载货车辆,防止道路的早期破坏。执法从严,限制车辆超载运输,防止道路的早期破坏。6 .沥青路面裂缝
12、的治理一经发现裂缝后应立即修补以免水通过缝渗透到基层,造成基层破坏而影响面层。对于较小的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缝宽在6mm以内,宜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去尘土后,可用灌入热沥青或乳化沥青材料加以封闭处理;缝宽大于6mm的,将裂缝内杂质处理干净后,用沥青砂或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撒砂,扫匀;也可以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填封。轻微龟裂可采用刷油法处治,或进展小面层喷油封面,防止渗水扩大裂缝;大面积龟裂、网裂采用加封层或沥青外表处理。严重龟裂、网裂应对基层进展补强。碾压中出现微裂缝,可在终碾前,用轮胎碾进展复压,消除裂缝。因土基、路面基层的病害或强度缺乏引起的破损,应处理路基或
13、基层,然后在修复路面。7 .完毕语沥青路面出现裂缝是很普遍的,在各级公路中都是最常见的问题,也是不可防止的,所以只能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从中找出方法更好的预防路面出现的裂缝。另外,在养护上也应该加大力度,随着经济的日益开展,汽车的通行量也大大的增加了,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不仅有助于经济开展也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养护上也要不断改进技术,新型的养护技术会更好的减少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还有的承包商只以盈利为目的,在施工时偷工减料,各项技术指标也达不到标准,导致了路面的使用年限大大下降。修路时要以“经济,实用,美观,出发,这样才能保证路面的质量。参考文献:1郭忠印,李立寒.沥青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JTGF4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JTGD5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4张启云,李殿双.微表处沥青路面封层技术探讨J.交通出界,2005.5张登良,沥青路面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